战争电影与国家认同——俄罗斯二战题材电影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or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便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战争电影仍然是一种想象的文本,但这并不影响它建构想象的共同体。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常常被艺术电影(故事片)用作建构国家认同的材料,但对于俄罗斯联邦而言,二战电影当中存在着一种“国家的错位”,如何能通过再现“苏联时期的一场战争”建构当下俄罗斯的国家认同?这种建构呈现出了怎样的特征?这种特征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逻辑又有着怎样的关联?本研究试图对此作出回答和解释。   这是一项基于二战题材电影的文本分析,为了更清晰地展现俄罗斯二战电影对历史的框选及其对认同的塑造,我们选取了苏联二战电影作为重要的参照。本研究综合运用叙事学、符号学和意识形态分析等方法,并结合两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及社会条件,对电影文本进行了深度解释。   第一章,我们提出了论文的核心问题、研究维度、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等,并结合相关文献对主要概念作出具体阐释。   第二章,围绕英雄叙事展开研究。通过对两个时期二战电影叙事结构的对比分析,我们得出,俄罗斯二战电影体现了“英雄造时势”的精神内核,它以多声部的方式,呈现了民族与国家的联姻,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颂扬英雄胜利的荣耀。“强国的梦想”是在俄罗斯国家体制与社会背景下诞生的国家神话。   第三章,围绕记忆叙事展开研究。我们分析了俄罗斯二战电影在“文化记忆”方面对历史的传承,也探讨了它在“政治记忆”方面对历史的重构。这体现了俄罗斯联邦在面对国家历史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要传承历史,延续帝国的雄风;另一方面又要跨越历史,缝合古老的民族。   第四章是对前两章的综合考察和深度解释,重在探讨国家认同建构过程中诸种意识形态的相互交织、运行及其结果。我们指出,俄罗斯二战电影在建构俄罗斯统治关系的“合法化”、“虚饰化”和“分散化”的同时,也在对苏联统治关系进行“去合法化”、“去虚饰化”和“重新分散化”,在这一过程中,商业元素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抨击旧制度的合谋者。通过这样的方式,电影有效地建构了当下的俄罗斯认同。   结论部分,一方面从电影的角度解读历史,梳理了俄罗斯二战电影中国家意识形态的变化与特征;另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解读电影,探讨了影像中的认同建构与现实政治经济格局的关系;并进一步指出,在影像背后,以国家为纲,电影、认同与历史共同构成了一个大循环。
其他文献
期刊
作为一份有着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报纸,各种主客观因素使《纽约时报》体育版不断成长、壮大,并跻身全美报业最佳体育新闻排行榜之列。本文从该报出版的2006年德国世界杯专刊为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极其丰富的著作和经典。学习、传播中国经典著作成为中国社会几千年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中国一直延续着自己的习惯,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具体系,也更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