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冠心通脉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中内皮细胞微颗粒(EMPs)、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FW)含量的影响。明确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疗心绞痛的可能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武汉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及门诊的经常规药物治疗的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通过抽签法随机的分为加服冠心通脉胶囊(武汉市第一医院药剂室生产,批号:040212)的治疗组和加服通心络胶囊(河北以岭医药集团生产,批号:Z19980015)的对照组,服药4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电图改变及服药前后患者血清中EMPs、IL-6和vWF含量的变化。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有效病例26例,无效病例2例,总有效率92.9%;对照组有效病例2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故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心电图改变方面,治疗组有效病例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5.7%;对照组有效病例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故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EMPs由(108.2±21.3)个/μ l下降到(79.6±19.6)个/μ 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由(32.64±5.78)pg/ml下降到(20.56±6.84)pg/m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WF由(95.4±21.3)%下降到(82.8±18.6)%,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EMPs由(105.7±23.1)个/μl下降到(80.4±20.1)个/μ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由(34.57±4.65)pg/ml下降到(21.63±3.58)pg/m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WF由(94.7±21.4)%下降到(83.1±17.9)%,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EMPs、IL-6、vWF水平在治疗前、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面和使心电图ST-T段改变方面,冠心通脉胶囊与通心络胶囊两者作用相当,可见冠心通脉胶囊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上有一定作用,且其能显著降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中EMPs、IL-6、vWF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