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迟滞效应与投资者认知:基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395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价格如何被决定是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传统资产定价模型由于忽略了现实世界中人们主观判断的因素,因而对证券市场中出现的种种金融异象的解释乏力。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把投资者的认知和行为纳入金融理论的研究框架中,进而对资产定价作出了新的解释。 本文构建了股票价格对过去信息的迟滞程度指标,并选取投资者认知因素和上市公司基本面信息因素的代理变量,主要通过横截面回归分析和资产组合分析两种方法对中国股票市场2000年至2007年的全部A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投资者认知因素吸收并稀释了公司基本面信息因素对于股价迟滞效应的大部分解释能力。(2)投资者认知能够很好的解释不同迟滞程度资产组合之间的差额收益率,而公司基本面信息则不能。(3)公司规模、账面市值比和动量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上述差额收益率,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变动量、A股股东户数变动量、换手率和超额市场收益的波动率提供了额外的解释能力。(4)投资者对于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并没有较大的认知差异,而对于不同的最终控制人的公司,则存在认知差异,投资者更看好国有资产控股的上市公司。(5)由于专业知识薄弱、信息获取渠道不通畅、资金缺乏,处在劣势地位的广大中小投资者存在认知偏差,而这种认知的偏差可能被违规、违法操作的机构投资者利用,导致其投资亏损。鉴于此,我国政府各部门应采取多项政策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同时加强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制建设。
其他文献
房地产业是政府重点监控产业。同时,房地产行业在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与金融资金、金融政策的支持紧密联系,房地产市场供求对金融具有很高的依存度。因此,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即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步放开,公司融资渠道多样化,公司面临来自内外部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爆发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随之将会给投资者和债权人带来惨重的损失,严重的甚至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对公司爆发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进行预测,进而在财务危机出现的萌芽状态就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持资本市场稳定,尤其是解决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不
在中国市场经济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的背景下,并购也逐渐成为中国企业扩大规模经济、进入新行业、进行资本运营和投资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的并购是否真正能够在改善企业经营绩效方面发挥作用呢?因此,本文以2002年发生并购事件的97家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采用财务指标法和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对比所有样本企业在并购前一年直至并购发生后五年的经营绩效的长期变化情况,同时也分别考察了地区差异、并购方式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