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实际语料分析,探讨可及性理论对于汉语中指示词近/远指的不同使用的解释力。 汉语象世界上其他语言一样,有自己的指示词系统。汉语指示词由近指词“这”及其派生的复合词(如这里、这些、这个)和远指词“那”及其派生的复合词(如那里、那些、那个)组成。传统语法认为,指示词的不同使用基于所指与说话者的距离不同。说话人通过指明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远近来确定所指对象。例如:指示词“这”用于指称与说话人距离近的事物,是近指词;“那”用于所指与说话人距离远的情况,是远指词。然而,在汉语篇章中,指示词的实际用法要比简单的近/远指划分复杂得多。甚至,近指词“这”和远指词“那”可以在语篇中同指处于等距的实体。这时,远近性原则不起作用。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采用Ariel提出的“可及性理论”来解释汉语中近/远指示词的不同使用。可及性是一个认知心理语言学概念,是指人们在语篇产生和理解过程中,从大脑记忆系统中提取某个语言或记忆单位的便捷或难易程度。说话者之所以要在语篇中使用不同类型的指称词语,其中一个重要作用便是向听话者表示所指实体的不同可及性,从而帮助听话人辨认出说话者的指称对象。因而不同的指称词语表示不同的可及性程度。反之,指称词所指对象的不同可及性程度决定其不同的使用。可及性程度由四个因素决定:距离、竞争性、突显性和统一性。指称词语的可及性系统是一个按照“可及性”程度排列的连续统一体。指示词标示中等可及性,而且近指词所指对象的可及性程度要高于远指词所指对象的可及性,并且用于指代用法的指示词标示的可及性程度高于用于指示用法的指示词。通过对汉语语料库中指示词不同使用的调查和分析,本文验证了这一观点。 本文从人民网上收集了2000年1月1号到2月1号《人民日报》中使用到的指示词,共获得2031例用法。其中近指词1771例,远指词260例。然后从指示词的句法功能、指称类别以及影响可及性度的因素三个方面调查和分析了其具体的使用情况。所有的数据都是由人工统计并计算得出。分析结果表明,在汉语中,说话人更倾向于选择近指词指称距离相对较近,突显性较高的事物。也就是说,近/远指词的不同使用遵循可及性理论讨论的规律。但是,要指出的是,在汉语中,不是所有的指示词用法都标示中可及性,有一部分指示词可标示高可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