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病机制及预防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主要发病机制;评价ARM技术对于预防上肢淋巴水肿出现的效果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以期指导对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预防。结果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近年来呈现发病率逐渐上升及年轻化趋势。但随着乳腺癌早期发现率的提高和综合治疗手段的进步,多数患者的预后已得到明显改善并能获得长期生存,如何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便成为目前乳腺癌研究的重点。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患者术后所出现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生的主要机制是腋窝淋巴结清扫时破坏了上肢回流至腋窝的淋巴通路,导致上肢淋巴回流障碍而引起上肢水肿。为探索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国内外的学者对此也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和随访观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其中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国外近几年提出的腋窝反向淋巴作图(ARM)技术,其机理是根据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病机制,通过术中示踪标注上肢回流淋巴系统并对其加以保护来有效减少患者术后这一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初期的研究结果表明,ARM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若此项技术能经验证有效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将成为继乳腺癌保乳手术、前哨淋巴结活检(SLN)活检等术式出现后乳腺外科的又一次技术革命。结论乳腺癌患者在腋窝淋巴结清扫过程中破坏了上肢回流的淋巴通路,导致上肢淋巴回流障碍是引起乳腺癌患者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重要机制。然而当前针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治疗的各种方法效果欠佳;近年来提出并被广泛研究的ARM技术从预防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水肿发病的角度来预防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初期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欢欣鼓舞的结果。然而ARM技术当前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ARM的应用需要多学科之间相互合作。若此项技术能够进一步发展成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将对预防乳腺癌患者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