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核电以其高效、安全、经济、清洁的特点被我国开始大力发展。由于核电机组运行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冷源水,这就使得临海区域成为核电的理想厂址,发展滨海核电是我国开发绿色能源、深化产业调整、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因其厂址的特殊性,核电生产便与海洋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核电运行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厂区附近海域的水文动力以及水质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又会因其冷源取水口直接与外界开阔海域连接,海洋生物就会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冷源取水的顺利进行。近年来国内外多次发生的海洋生物侵入事件,影响了滨海核电冷源系统的正常运转,严重的甚至造成核电机组反应堆停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令人恐慌的安全隐患。因此,做好核电运行安全典型致灾生物的监测以及防控措施等的研究对于保证滨海核电厂冷源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根据2015年8月8日宁德核电因海生物堵塞冷源取水鼓网致3号机组反应堆停堆这一紧急事件为前提开展相关调查与研究。主要确认了致灾生物种类;并针对致灾生物本身做了相关实地的监视监测调查和室内的生理生态实验;通过致灾生物自身因素和相关环境因素的综合分析致灾生物堵塞核电冷源成因;开展实验室模拟和现场试验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进行了致灾生物防控措施的研究。(1)致灾生物确认及其分布研究显示该致灾生物为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a)隶属于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分布广泛,在我国海南、广东、福建、浙江沿海均有分布,生活在潮间带至80米水深的环境。通过历史调查资料和核电邻近海域以及取水口海域海地瓜的现场调查,了解到海地瓜这一生物在堵塞事件发生之前就存在,历史调查资料显示越临近核电取水口,海地瓜的检出频率越高,生态调查结果显示取水口海域的海地瓜分布情况为港池中心区>前渠>前渠、港池交叉区>重件码头区>机组取水区,且海地瓜仅有微弱的运动能力,因此核电取水口海地瓜成体是非外源性的。(2)海地瓜生殖系统的初步探究参照有关海参类的形态结构以及生殖系统,结合实验室活体海地瓜的解剖实验和生殖腺的观察实验可以初步确定海地瓜的形态结构以及生殖系统和强硬瓜参(Sclerodactyla briareus)极为相似,并且海地瓜也是雌雄异体,实验室观察可以发现成熟海地瓜的生殖管有两种颜色,分别为乳白偏黄和粉红色。成熟海地瓜性细胞个数的初步估计显示海地瓜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3)结合核电运行前后水动力条件,取水口沉积环境、海地瓜繁殖期推断以及台风天气影响来分析海地瓜堵塞核电冷源的致灾成因。结果显示在核电没有运行之前,该海域海水只受正规半日潮影响,涨潮时海水向湾里流动,退潮时流向湾外,核电运行之后取水口海域水动力发生变化,无论是涨落潮在取水口海域都形成一个流向核电机组的定向稳定的水流,该水流流速小,最大的余留为31cm/s。在小的流速以及含沙量较多的情况下,受长期定向而稳定水流筛选作用,这就使得该区域的沉积物环境会趋向于一个稳定的状态。沉积环境分析显示该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常年基本保持稳定,沉积物粒度组成为砂、粉砂、粘土,从所占百分比情况来看,沉积物类型为始终为粘土质粉砂。根据调查结果中海地瓜的数量变化以及实验室对海地瓜生殖管的观察情况,结合已有有关海参类生殖细胞以及繁殖期的研究成果,初步判定该海域海地瓜繁殖盛期为每年的5-6月份。台风天气影响分析显示核电取水口海域形成海地瓜聚集并堵塞鼓网时,正好当年的最强台风“苏迪罗”登陆该海域之时。且时隔近一年,台风“尼伯特”登陆福建海域之时,该海域取水口区域海地瓜数量又有一个突然地增加,因此海地瓜的异常增殖与台风可以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综合来看,2015年8月8日海地瓜堵塞宁德核电冷源取水,致使核电反应堆停止工作可能是台风引起的海流变化和底部栖息环境扰动与海地瓜自身繁殖生长因素的叠加效应。(4)海地瓜防控措施研究显示物理拦网对海地瓜成体影响只有在特定位置起到正面拦截作用,而对于其他体径较小生物并不能进行拦截,因此会产生新的安全隐患。物理疏浚作用由于现场环境的限制,疏浚机器只能在港池中心区进行疏浚,无法开展全部取水口海域的疏浚作业,且每次操作时间间隔较长,因此疏浚只能迁移出疏浚区部分海地瓜。物理打捞能直接的减少海地瓜数量,但打捞活动受到极端海况限制,可供打捞区域和深度有限,不能从根本上控制海地瓜成体数量。氯锭投放实验进行后,监测结果显示海地瓜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室内暂养死亡率对比实验也显示氯锭投放区的海地瓜明显活性降低,身体状况出现异常,内部组织逐渐坏死,并且死亡率比没有进行氯锭投放的重件码头区高,这说明化学防控起到了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