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锰类层状双氢氧化物对水体和土壤中砷镉复合污染修复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bin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采用共沉淀法,成功制备了两种铁锰类层状双氢氧化物。研究了两种材料对水中As和Cd的吸附性能与影响因素,初步探明了两种材料对As和Cd的吸附机制,并运用于As和Cd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探究了两种材料对土壤As和Cd的钝化效果与形态转化过程的影响,为土壤As和Cd复合污染同步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技术方法。论文选用Ni和Ca作为层板固定剂,设置金属离子摩尔比为Fe:Mn:M(M=Ni、Ca)=1:1:2,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得到了FeMnNi-LDHs和FeMnCa-LDHs两种材料,并使用XRD(X射线衍射)、TEM(透射电镜)、FT-IR(红外光谱分析)和TGA(热重)等手段进行形貌结构表征。制备出的两种材料均具有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的XRD特征峰和FT-IR的特征吸收峰,同时都具有良好的层状结构。在300℃下,层状结构不会被破坏,材料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论文研究了FeMnNi-LDHs对水中As(Ⅲ)和Cd(Ⅱ)的吸附性能。FeMnNi-LDHs对As(Ⅲ)和Cd(Ⅱ)的等温吸附曲线均更符合Langmuir模型,在298K时,复合吸附系体中As(Ⅲ)和Cd(Ⅱ)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55.12和19.68 mg·g-1(p H=5.0,298K)。FeMnNi-LDHs对水中的As(Ⅲ)和Cd(Ⅱ)的吸附动力学曲线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复合吸附体系中,As(Ⅲ)和Cd(Ⅱ)的二级动力学常数分别为0.076和0.046 g·(mg·h)-1。在p H=2~6范围内,FeMnNi-LDHs对水中的As(Ⅲ)均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而FeMnNi-LDHs对Cd(Ⅱ)的吸附容量随p H增大而增加。共存离子Cu2+和Pb2+对Cd(Ⅱ)的吸附均有竞争影响,PO43-和CO32-的共存对As(Ⅲ)的吸附有竞争影响。同构替换是FeMnNi-LDHs吸附Cd(Ⅱ)的主要机制,而氧化、离子交换、表面络合是FeMnNi-LDHs吸附As(Ⅲ)的主要吸附机理。论文研究了FeMnCa-LDHs对水中As(Ⅲ)和Cd(Ⅱ)的吸附性能。FeMnCa-LDHs对水中的As(Ⅲ)和Cd(Ⅱ)均有较好的吸附效果,且吸附等温曲线都更符合Langmuir模型,在复合吸附体系中,As(III)和Cd(II)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216.08和193.18 mg·g-1(p H=5.0,298K),高于其他LDHs。在复合吸附体系中,FeMnCa-LDHs对水中的As(Ⅲ)和Cd(Ⅱ)的吸附动力学曲线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As(Ⅲ)和Cd(Ⅱ)的准二级动力学常数分别为0.136和0.310 g·(mg·h)-1。在p H=2~6范围内,FeMnCa-LDHs对As(Ⅲ)和Cd(Ⅱ)均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水中PO43-和CO32-离子的共存对As(Ⅲ)有竞争吸附影响。由于材料具有较强的碱性,共存离子对Cd(Ⅱ)的吸附影响均很小。XRD,XPS和FT-IR分析表明,FeMnCa-LDHs对Cd(Ⅱ)的主要吸附机理是同构取代和表面沉淀,而其对As(Ⅲ)的主要吸附机理为:氧化,离子交换,表面络合和表面沉淀。论文研究了两种材料对土壤As和Cd复合污染修复钝化效应。FeMnNi-LDHs和FeMnCa-LDHs对土壤中As和Cd均有一定的钝化作用。随着材料施加量的增加,两种材料均对As和Cd钝化率均变大,在材料施加量为1%时,培养60天后,FeMnNi-LDHs和FeMnCa-LDHs对有效As的钝化率分别为24.30%和13.71%,对有效Cd的钝化率分别为18.90%和16.70%。随着FeMnNi-LDHs和FeMnCa-LDHs的施加量的增加,土壤中弱酸提取态的As和Cd含量均明显降低,分别降低了14%~15%和6%~9%,残渣态的As和Cd含量均有增加,分别增加了13%和5%~11%。在As和Cd的不同污染水平下,对于有效As,在高砷组中,镉浓度越高,两种材料均对有效As的钝化率越低,在低砷组中,镉浓度越高,两种材料均对有效As的钝化率越高;而对于有效Cd,在高镉组中,砷浓度越高,FeMnNi-LDHs对有效Cd钝化率越低,在低镉组中,砷浓度越高,对有效Cd的钝化率越低;施加了FeMnCa-LDHs的土壤,无论是高镉组还是低镉组,都表现为砷浓度越高,对有效Cd的钝化率越高。在钝化60天后,施加1%FeMnCa-LDHs的土壤p H值提高了约1.17,FeMnNi-LDHs对土壤p H值影响较小。论文制备了两种铁锰类层状双氢氧化物材料,其中FeMnNi-LDHs对As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可运用于As污染水体治理,FeMnCa-LDHs对As和Cd均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可运用于As和Cd复合污染的水体。两种材料对土壤中的As和Cd均具有一定的钝化作用,为砷镉复合污染的土壤修复提供了方法。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解决民族问题的重大决策。多民族地区民族关系复杂,如何率先实现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对这一重大决策的落实,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黑龙江作为我国第三大河,其流域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区,汉、满、蒙古、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等多个民族群体交错杂居,民族文化交互并存,孕育出既有广泛群众参与,又有深厚社会基础的民族节庆体育,成为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
会议
蓝藻水华在全球湖泊和中国的主要湖泊(太湖、滇池等)中频繁发生,其中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是引起水华的主要优势藻。蓝藻水华会导致水质严重下降,甚至会引发生态风险,水质的恶化也会对人类的生活健康造成威胁,因此控制蓝藻水华的暴发已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近年来,利用微生物控藻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的方法,广受关注。本课题组前期从滇池分离并获得的两株菌Bacillus si
学位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效果,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allo-HSCT治疗。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定患者的总生存率(OS),采用Log-rank检验行不同组别的比较,应用Cox回归法探究影响预后的有关因素。结果47例患者中存活32例,死亡15例,7例复发;5年O
期刊
偶氮染料是一种合成染料,因其色调多样、耐褪色、对织物的附着力好、生产能耗低等特性,已被广泛应用于羊毛、棉花、尼龙、皮革、纸张、化妆品、制药、食品、塑料和石油产品等工业领域的染色。然而,由于偶氮染料排放到环境中会给人类和动物带来致畸致癌等风险,因此,有必要开发有效的技术来清除这一危害。基于微生物代谢活动的生物工艺比物理化学工艺更具吸引力,因为它被认为是一种环境友好和成本效益高的选择。有许多生物都可以
学位
漆酶,一种多酚氧化酶,富含铜,具有非常广泛的底物,酚类、非酚类化合物、木质素以及持久性的环境污染物等都能够被它降解,且产生的唯一产物是水,是一种环保型酵素。漆酶在生物技术和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应用于环境保护、生物修复等领域,具有较高的经济应用价值。漆酶存在于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中,其中,真菌是其主要来源,白腐真菌下的担子菌更是其主要生产者。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是
学位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luoroquinolones,FQs)是全球生产和使用量最多的抗生素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细菌性感染疾病治疗。大量研究发现,进入人和动物体内的FQs不能被代谢完全,可以通过粪尿排泄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长期和稳定存在,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目前,废水中FQs的去除方法主要有吸附、化学氧化、微生物降解和高级氧化技术等。但是,这些方法存在处理成本高、效率低或周期长等问题。因此,研
学位
近年来,微生物燃料电池、微生物电解池等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在环境处理和能源转化方面的应用前景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产电微生物是微生物电化学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作为微生物电化学系统的催化剂,可以利用系统中的底物,并通过自身的电子传递系统来还原电极,达到环境处理和产电的双重效果。产电微生物与阳极间的电子传递是微生物电化学系统中的限制性步骤之一,其速率很大程度取决于富集在阳极上的产电菌群。高效产电菌(即能
学位
水体微表层是连接水圈和大气圈的界面,是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相对于下层水体,微表层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是污染物的重要汇聚地。因此,水体微表层对海洋、湖泊、河口等水体污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长寿湖是长江的一级支流、西南区域最大的人工湖,也是重庆市长寿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具有灌溉、饮水、旅游、发电等重要生态功能。20世纪90年代初曾进行网箱养鱼导致水体恶化,近年来,虽拆除了网箱网栏,也实施了相
学位
镉(Cd)污染菜地的安全利用对保障蔬菜的安全生产和人体健康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安全利用技术主要包括间混套轮作、改变作物布局、选用Cd低累积品种、优化水肥管理、施用土壤调理剂、叶面阻控剂等,其中,喷施叶面阻隔剂是一种与农事结合紧密、操作简便、边修复边生产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水稻、小麦等作物,但蔬菜阻隔应用报道较少。另一方面,大量研究表明,锌(Zn)与Cd具有拮抗作用,硅(Si)与Cd在植物细胞壁可发
学位
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威胁经济、社会、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态安全的重大环境问题。其中,土壤镉污染已成为我国稻田污染最为严重的重金属污染之一,进入土壤中的Cd难以被生物降解,还会通过食物链富集到动物和人体中,一旦超标可能诱发疾病,如“痛痛病”等。所以对稻田Cd污染进行修复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国内外最常见的土壤重金属修复方法主要有钝化、植物修复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