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原到绿洲——对《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心灵世界的探讨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zer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莫瑞森(Toni Morrison,1931-)是世界文坛上一位重要作家,也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作为一名黑人文学经典作家,莫瑞森在其作品中致力于关注和探讨非洲裔美国人的种族命运,尤其是黑人女性的命运。   《所罗门之歌》是莫瑞森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也是其文集中一部重要的作品,一直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欢迎。在这部小说中,莫瑞森探究了非洲裔美国人的历史、文化、心灵世界、以及在现代美国社会中的自身出路。这部作品因此被誉为关怀种族命运和精神追索的巅峰杰作,寻找自我和文化根源的不朽史诗。   通过分析小说,本文展现了非洲裔美国人扭曲的生活状态,探究了其原因,描述了黑人走出这种生存状态的途径。通过对以上的分析和揭示,本文探讨了这部小说的主题,即莫瑞森对非洲裔美国人生存之道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为精神荒原。小说中黑人生活于荒原之上,生活中缺乏爱、交流、和信仰。第二章分析了造成这种生存状态的原因。黑人之所以被弃身于荒原主要是因为美国社会种族主义、物质主义、等级观念、性别歧视等社会因素造成的。第三章揭示了黑人构建精神绿洲的途径。程度虽有不同,通过爱、交流、信仰的复苏,黑人最终走出了荒原,走向了绿洲。   总之,美国社会是造成黑人生活和心灵扭曲,造成其精神危机的原因。按照莫瑞森的构想,黑人要想过上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最好的途径在于拥抱黑人文化传统,只有它才能给予黑人精神和文化上无穷无尽,难以伦比,弥足珍贵的滋养。舍此,极端民族主义和融入主流社会之举只能让黑人走向精神和文化无依、疏远、乃至于人性的泯灭。
其他文献
作为网络与恐怖主义相结合的产物,“网络恐怖主义”已成为当前恐怖主义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目前,美国国内有三种趋势正日益凸显:本土极端主义势力抬头、独狼行动频发、小规模网
形象学考察一国的文学作品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绘,研究“自我”与“他者”形象的关系。自我与他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表述他者形象的同时,也在言说自我。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是
《尖枞树之乡》是美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萨拉·奥恩·裘威特最为经典的小说之一。她为美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些年来,这部小说被奉为文学研究领域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