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不同水平、不同距离的单眼空间深度感知对调节反应的影响。
方法:
1.运用FLASH软件设计静态及动态具有不同深度知觉水平的4种注视视标,视标1为静止视标,视标2具有一定深度运动知觉的动态视标,视标3为具有明显深度线索的动态视标,视标4为仅有大小变化的视标。
2.采用GrandSeikoWAM5500自动红外验光仪记录受试者注视视标时的调节反应。
3.录用了26位单眼远矫正视力≧1.0无眼部器质性病变,无眼部外伤史,手术史,无眼位及眼球运动异常的受试者。年龄22~26岁,平均年龄24.08±0.93岁,男生15人,女生11人,屈光度为0.00D~-6.75D,平均屈光度为-4.06±1.99D,其中正视3人,近视23人,经规范的主觉验光后戴全矫等效球镜,分别注视眼前(角膜平面)33cm(调节刺激为3D)、50cm(调节刺激为2D)处的电脑显示屏上的4种视标各90秒,测量调节反应。
4.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水平和不同距离的空间深度知觉对调节反应水平及波动幅度的影响差异。
结果:
1.视标1与视标2的调节反应水平对比,在2D的调节刺激下,视标1的调节反应均值为1.38±0.43D,视标2的调节反应均值为1.43±0.43D,P值为0.427,认为无没有统计学差异;在3D的调节刺激下,视标1的调节反应均值为2.38±0.53D,视标2的调节反应均值为2.31±0.56D,视标1的调节反应均值大于视标2的调节反应均值0.07D,P值为0.031,具有统计学差异。
2.视标3“近处”大车与“远处”小车的调节反应水平对比,在2D的调节刺激下,“近处”大车的调节反应均值为1.52±0.46D,“远处”小车的调节反应均值为1.37±0.46D,两者差异为0.15D,P值为0.016,具有统计学差异;在3D的调节刺激下,“近处”大车的调节反应均值为2.40±0.53D,“远处”小车的调节反应均值为2.35±0.51D,P值为0.379,认为无统计学差异。
3.视标4“大车”与“小车”的调节反应水平对比,在2D的调节刺激下,“大车”的调节反应均值为1.43±0,35D,“小车”的调节反应均值为1.43±0.36D,P值为0.467,认为无统计学差异;在3D的调节刺激下,“大车”的调节反应均值为2.38±0,48D,“小车”的调节反应均值为2.39±0.52D,P值为0.820,认为无统计学差异。
4.视标1与视标2的调节微波动幅度对比,在2D的调节刺激下,视标1的总调节反应波动均值为0.20±0,08D,视标2的总调节反应波动均值为0.19±0.06D,P值为0.437;在3D的调节刺激下,视标1的总调节反应波动均值为0.29±0.27D,视标2的总调节反应波动均值为0.22±0.06D,P值为0.221。
5.视标3与视标4的调节微波动幅度对比,在2D的调节刺激下,视标3的总调节反应波动均值为0.27±0.14D,视标4的总调节反应波动均值为0.20±0.11D,差异为0.07D,P值为0.012:在3D的调节刺激下,视标3的总调节反应波动均值为0.26±0.08D,视标4的总调节反应波动均值为0.21±0.07D,差异为0.05D,P值为0.047。
结论:
1.单眼的空间深度知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调节反应,同一平面内“近处”的距离感知提高调节反应水平及波动幅度,“远处”的距离感知降低调节反应水平及波动幅度。
2.空间深度知觉对调节反应的影响存在距离差异,在50cm的注视距离处的作用比30cm的注视距离显著。
3.构成空间知觉的深度线索中,与大小知觉恒常性相比,线性透视提供了高层次的深度知觉,对调节反应水平及波动幅度起主要作用。大小知觉恒常性依赖于线性透视等其他深度线索的“辅助”,其本身对调节反应水平及波动幅度的作用微小甚至起“反向”作用。
4.近感知性失去线性透视的“辅助”作用后及由于大小知觉恒常性的“反向”作用,其引起的调节作用减弱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