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观察肥胖大鼠肠系膜病变情况,探讨小檗碱对其病变有无改善作用,并与二甲双胍进行比较。方法:雄性清洁级SD大鼠,体重160180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肥胖模型组、小檗碱给药组和二甲双胍给药组。正常对照组喂以普通饲料(脂肪13%kcal);其余三组喂以高脂饲料(脂肪34%kcal),两周后以肥胖度大于20%为造模成功。大鼠成模后三组继续以高脂饲料喂养,同时小檗碱给药组、二甲双胍给药组每天分别灌胃给予小檗碱(200 mg·kg-1)、二甲双胍(100 mg·kg-1),连续给药14天。实验周期结束后,麻醉大鼠并腹主动脉取血,检测各组血清中血糖、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肠系膜小动脉进行微观力学研究,观测分析Force vs time曲线,指征血管功能。取肠系膜组织制备肠系膜铺片,进行Masson染色及荧光染色;取肠系膜血管及周围脂肪组织,制备石蜡切片,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并成像进行观察比较。取肠系膜二级血管(不剥离周围脂肪组织),在组织浴槽中实施电场刺激血管及周围组织,采用荧光探针DAF-2DA及荧光酶标仪检测各组动物组织电场刺激前后营养液中一氧化氮(NO)水平,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A)水平。结果:1.小檗碱及二甲双胍对肥胖大鼠体重的影响与同周期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增高(P<0.01);小檗碱和二甲双胍给药组在给药两周后,大鼠体重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P<0.01)。2.小檗碱及二甲双胍对肥胖大鼠血糖血脂的影响与同周期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糖及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增高(P<0.01.P<0.05,P<0.05)。小檗碱和二甲双胍给药组给药两周后,大鼠血糖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P<0.05);小檗碱和二甲双胍给药组血清总胆固醇(P<0.05,P<0.05)及甘油三酯(P<0.01,P<0.01)水平均明显降低。3.小檗碱及二甲双胍对肥胖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与同周期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白介素-6(IL-6)含量显著增高(P<0.05),白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有增高的趋势;小檗碱和二甲双胍给药后显著降低血清中IL-6(P<0.01,P<0.01)水平,IL-1β及TNF-α有降低的趋势。4.各组大鼠原子力显微镜微观力学研究与同周期对照组相比,肠系膜血管部分,模型组Force vs time曲线图的波动幅度变大,即反映血管收缩舒张程度变大,小檗碱和二甲双胍给药组均有减小。5.小檗碱及二甲双胍对肥胖大鼠肠系膜及血管形态学的影响肠系膜膜部分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较同周期对照组相比胶原纤维增多,小檗碱和二甲双胍给药组明显减少;模型组血管周围脂肪组织脂肪细胞体积变大,小檗碱和二甲双胍给药组明显减小;各组大鼠血管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各组血管结构无明显变化。6.小檗碱及二甲双胍对肥胖大鼠肠系膜血管及周围脂肪NO、NA的影响与同周期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系膜血管及周围脂肪NO水平明显增高(P<0.01);小檗碱和二甲双胍给药后均明显降低NO水平(P<0.01,P<0.01)。与同周期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系膜血管及周围脂肪NA水平明显降低(P<0.05);小檗碱给药后明显改善NA水平的降低(P<0.01),而二甲双胍给药后有改善作用。结论:饮食引起的肥胖大鼠早期炎症水平增高,肠系膜胶原纤维增生,肠系膜血管周围脂肪组织NO产生增多、NA产生减少,肠系膜小动脉舒缩功能改变。小檗碱及二甲双胍降低肥胖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通过降低血管周围脂肪NO过量产生,修复肾上腺素能神经功能进而改善肠系膜血管功能,该作用与二者抗炎作用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