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欺骗在个体身上表现为一种有意识的动机性错误信念,同时个体也持有一种与之相冲突的无意识真实信念。自我欺骗既可以是无意识层面的,也可以是意识层面的。在生活中自我欺骗非常普遍,它帮助人们减少了说谎时的认知负荷,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个体抵御负面情绪和负性的自我认知,增加个体的个人魅力和主观幸福感。但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长期使用自我欺骗体来调节心理状态可能会降低个体的自尊,甚至增加个体患抑郁症或其他神经症的风险,因此从减少自我欺骗的角度来研究自我欺骗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有研究表明,随着个体自我意识的增强和自我洞察力的提升,人们希望减少自我欺骗,这也与心理咨询中个体希望提升自尊实现个人成长的诉求相符合。在咨询情境中,自我欺骗可能作为个体的一种防御方式而影响咨访关系和咨询进程。如此一来,新的问题就出现了——心理咨询工作者能够通过怎样的方式帮助个体减少自我欺骗呢?在临床心理咨询中发现,个体在面对有强烈情绪唤起事件时更易于采取回避和自我欺骗等防御方式,同时前人研究中指出情绪影响着个体的认知过程。因此本研究猜想个体在认知过程中产生自我欺骗可能受到情绪效价和唤醒度的影响,处于强烈情绪唤起状态下的个体为了调节心理状态使之更具适应性而发生自我欺骗。研究一主要目的在于考察个体在四种不同效价的情绪(悲伤、恐惧、快乐、中性)唤起状态下自我欺骗水平是否存在差异。研究使用了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组间变量为四种不同效价的情绪,共73人参与实验。研究中采用了电影剪辑片段激活被试的情绪,并采用点追踪任务实验范式对自我欺骗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发现,处于情绪唤起状态下的个体更易于发生自我欺骗。研究二主要目的在于考察情绪干预对降低个体自我欺骗水平的有效性。研究使用了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组间变量为“是否进行情绪干预处理”,共69人参与实验。研究沿用点追踪任务实验范式,探究悲伤情绪唤起的个体在进行情绪干预后自我欺骗水平的变化,研究中使用自传体记忆材料激活个体悲伤情绪,并使用冥想技术对被试情绪予以干预。研究结果发现,情绪干预组的被试自我欺骗水平降低。综合两项自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相较于中性情绪(平静状态)下的个体,处于情绪唤起状态个体的自我欺骗水平更高,更易于发生自我欺骗。其中负性情绪唤起状态(悲伤、恐惧情绪)的个体与正性情绪唤起状态(快乐情绪)自我欺骗水平无显著差异。(2)通过使用咨询技术(冥想技术)处理悲伤唤起状态下被试的情绪,个体的自我欺骗水平显著降低。本研究为心理咨询工作者提供了“个体的情绪效价影响着个体的自我欺骗水平”的实证支持,也为那些想要减少自我欺骗的个体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情绪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