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自然灾害频发,引发人们对灾后救援及灾后过渡安置的关注。汶川地震后的过渡安置工作凸显出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严重不足:政策、导则的缺少使得灾后全部安置工作只能在没有精确指导的情况下摸索进行;单一的灾后安置方式显示出系统性研究和准备的缺乏;而建筑师在灾后安置工作中的乏力表现则展示出学校教育中实践部分的缺失。 建造作为建筑学的核心议题,在过渡安置房的供应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建造模式为研究视角,对近年来广泛应用的过渡安置房进行调查与研究,并结合笔者参与的三次过渡应急建筑实体建造实践,着眼于安置房的供应全过程及使用者的需求,综合分析影响其供应速度及使用情况的多方面因素。在此基础上,从整个救灾过程系统的考虑过渡安置房,注重安置房与灾后重建及城市恢复、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为具体到个案情境的过渡安置房的选择提供依据。论文以下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章,阐述论文研究背景,提出研究问题。通过国内外过渡安置房的历史脉络以及现状,指出研究的迫切性及意义,同时确定研究对象与范围,并明确研究意义、目的及方法; 第二章,以建造模式为视角对目前广泛使用的灾后过渡安置房进行分类,阐述其概念及性质。概括不同类别过渡安置房的发展脉络及使用情况,通过研究相关案例深入了解其生成全过程; 第三章,阐述供应速度研究的重要性,并概述各类过渡安置房的建造过程与供应速度,从设计阶段、生产阶段、运输阶段及施工阶段四个层面,具体分析影响过渡安置房供应速度的相关因素; 第四章,通过灾民在过渡安置房中的使用情况,引出对其综合效能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分别从建筑性能、供应便利性、特定地域适宜性及经济和生态层面,探讨影响过渡安置房综合效能及灾民使用满意度的因素,并从救援全过程着眼,分析过渡安置房与重建的关系及其使用后的处理问题; 第五章,总结文章的研究结论,通过之前的分析,为具体灾害状况下过渡安置房的选择提供依据,并根据现状,从灾前准备、供应过程及灾后处理三个方面对今后的灾后过渡安置房的发展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