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FLT3属于Ⅲ型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RTK),FLT3与其配体(FL)在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当FLT3基因突变时,可导致非配体依赖性磷酸化,破坏正常血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凋亡,此过程与白血病发生有关。关于FLT3突变的白血病病人的研究多集中于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而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的FLT3突变病例发现很少。我们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FLT3基因突变情况进行检测,探查FLT3基因的内部串联重复突变(internal tandem duplication,FLT3-ITD)与ASP835突变(mutation in the tyrosinekinase domain,FLT3-TKD)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人群是否同样存在,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研究方法:提取病人骨髓细胞中的人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分析6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对检出的FLT3突变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PCR产物进行分析,将PCR产物连入pMD18-T simple载体,送测序分析。分析检出FLT3突变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归纳其临床特征并分析其与疗效、预后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在所检测的6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人中发现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突变病人2例,ASP835突变病人一例。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人FLT3基因突变的PCR产物连入pMD18-T simple载体,送测序分析。测序结果证实PCR扩增的检测结果,病人基因组DNA中确实存在FLT-3突变。病例1 FLT3基因第71389位到第71480位出现一个长度为92bp的内在串联重复;病人2 FLT3基因第71421位碱基开始到71443位碱基出现一个长度为22bp的内在串联重复,并在此后插入ATAT 4个碱基;病例3 FLT3中D836的位置第87054位A→T密码子从GAT变成了GTT,即从天门冬氨酸突变成了缬氨酸。两例FLT3/ITD+的序列均涉及富含酪氨酸残基的序列-589YFYVDFREYEY599,一例FLT3-TKD的ALL病人和AML一样也是发生在最常发生的ASP835突变。分析此三例病人临床资料,FLT3突变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初发病时都为青少年时期,发病时白细胞总数可以高,也可以较低。除一例放弃治疗外,另外两例病人均在第一诱导缓解疗程后获完全缓解。结论:和急性髓系白血病一样,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中也存在着FLT3突变,但发生率较前者降低。由于目前病人样本数较少,尚没有发现ALL病人FLT3突变共同的临床特征,但从此三例病人看,目前为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FLT3突变的出现与治疗难易程度和预后无关。研究目的:探讨iASPP基因与细胞DNA损伤后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关系。研究方法:p53基因是目前发现的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p53功能的正常进行是维持基因组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iASPP是ASPP基因家族的一个成员,通过与ASPP竞争性结合p53来实现其抑制作用。过表达iASPP基因有可能会导致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现象的存在。我们用iASPP-FL(iASPP基因全长)及iASPP-SV(iASPP基因剪接体)质粒通过磷酸钙沉淀法分别转染MCF-7细胞,转染后用Geneticin(G418)压迫细胞生长,极限稀释法培养单克隆细胞。在获得单克隆细胞以后,应用半定量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予以鉴定,筛选,获得成功转染空载体及目的基因并稳定表达目的蛋白的单克隆细胞株iASPP-SV1、2及iASPP-FL1、2。以转染空载体的细胞株为对照组细胞,我们对转染空载体和iASPP基因的单克隆细胞株分别进行137铯放射及依托泊甙(VP16)处理,以造成对细胞DNA的损伤。通过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遭受不同剂量组的DNA损伤打击后的各细胞株凋亡变化。通过免疫组化,碱性单个细胞凝胶电泳(彗星实验),Western Blotting方法对各细胞株进行检测,观察各细胞株是否存在基因组不稳定性及其之间的区别。结果:1.在给各组细胞以不同剂量的137铯放射及依托泊甙(VP16)处理后,用Annexin V-FITC凋亡检测试剂盒结合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改变结果显示:与转染空载体质粒的MCF-7细胞株对照相比,转染iASPP-FL及iASPP-SV质粒的MCF-7细胞株在遭受同等剂量的DNA损伤后凋亡细胞比例减少。2.在给各组细胞不同剂量的打击造成DNA损失后,经过细胞传代,iASPP转染后的细胞株依然保留有部分DNA损伤的标记。免疫组化显示iASPP-FL及iASPP-SV各细胞株和对照组细胞相比较,H2AX所标识的绿色荧光信号明显增强,Western Blotting也证实了前者比对照组细胞H2AX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碱性单个细胞凝胶电泳显示在遭受DNA损失后iASPP-FL及iASPP-SV各细胞株比对照组存在更加明显的彗星拖尾现象,证明前者的DNA断裂等损伤更明显,基因组不稳定性更为显著。结论:iASPP基因可以导致细胞受到严重的DNA损伤后的凋亡数目减少,躲避了凋亡,从而使细胞群体中保留DNA损伤的细胞比例增加,进而导致生物体基因组不稳定性持久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