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隶属鸻形目、鹬科、滨鹬属,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最常见的鸻鹬类之一。黑腹滨鹬在全球有10个亚种,其中至少4个亚种出现在这条迁徙路线上。崇明东滩湿地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的中间,是黑腹滨鹬重要的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在此栖息的黑腹滨鹬的数量超过整条迁徙路线上其种群大小的1%,因此崇明东滩湿地对黑腹滨鹬的保护而言具有国际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开展黑腹滨鹬的迁徙停歇生态和越冬生态研究提供良好的条件。
本论文提出了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迁徙期和越冬期内以不同羽毛特征鉴定黑腹滨鹬年龄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方法的可靠性进行评价;进而研究黑腹滨鹬不同年龄组别之间在迁徙时间、能量状况以及换羽情况的差异;最后比较了南迁和北迁时期黑腹滨鹬与其它迁徙滨鹬类(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红腹滨鹬(Calidris canutus)、红颈滨鹬(Calidris ruficollis)和长趾滨鹬(Calidris subminuta))的能量状况,并进一步探讨了迁徙对策与能量积累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比较黑腹滨鹬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多个越冬地以及美国繁殖地的羽毛特征,确定了判断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黑腹滨鹬年龄的准则。其中初级覆羽羽缘白斑的形状和大小,是判断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黑腹滨鹬年龄的重要依据,约90%的1龄鸟有左右对称的白斑,约73%-89%的成鸟有呈阶梯或水滴状的白缘。此外,大部分1龄鸟有连续的暗黄色内中覆羽羽缘,部分三级飞羽和覆羽羽缘内会有黑带。但不同的判断依据在不同地区的有效性都有所不同,尤其是成鸟黄色覆羽羽缘,这是因为有些亚种并不具有这个特征。另外,由于受到换羽、羽毛磨损以及褪色等因素的影响,需要综合多方面的特征才能准确判断黑腹滨鹬的年龄。
2.对崇明东滩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的黑腹滨鹬的迁徙时间和能量状况比较表明,黑腹滨鹬的体重和能量状况在南迁结束后最低,在整个冬季基本保持稳定,到北迁前再增加并达到最高值。其中1龄黑腹滨鹬在北迁前(5月)和南迁后(9、10月)的能量状况都显著低于同时期的成鸟。另外,崇明东滩迁徙期和越冬期黑腹滨鹬的年龄结构以1龄鸟为主。南迁时,最早到达崇明东滩的成鸟种群里,超过一半的个体属2龄鸟,它们可能是繁殖失败或没有完成迁徙的个体。正在换羽的个体的能量状况高于未开始或者暂停换羽的个体,而完成换羽的黑腹滨鹬则有更高的能量储备。这说明鸟类换羽对其状态指标和迁徙前的能量积累有一定影响。此外,繁殖地换羽时间与不同年龄组别南迁先后顺序有紧密联系,在南迁前更换初级飞羽的亚种中,成年黑腹滨鹬与1龄鸟到达越冬地的时间接近或较之更晚到达越冬地,而在南迁后才开始更换初级飞羽的亚种里,成年黑腹滨鹬比1龄鸟更早到达越冬地。
3.通过比较崇明东滩春、秋两季黑腹滨鹬与其它四种常见滨鹬类(大滨鹬、红腹滨鹬、红颈滨鹬和长趾滨鹬)的能量状况和能量积累模式发现,不仅同种鸟类的能量状况和能量积累模式存在明显的年龄和季节差异,而且不同迁徙对策的种类间也有差异。在崇明东滩及周边地区越冬的黑腹滨鹬,南迁时的能量状况显著低于北迁时期;采用长距离迁徙模式的大滨鹬和红腹滨鹬,它们南迁时在崇明东滩的能量状况显著高于北迁时期,而它们北迁时到达崇明东滩一段时间后,能量状况会有所提升;采用相对短距离迁徙飞行的红颈滨鹬和长趾滨鹬,它们离开崇明东滩时的能量状况并不存在季节上的差异,而且成年个体的能量状况在停歇时期也没有显著的提升。另外,所有5种滨鹬类的1龄鸟在南迁时的能量状况都显著提升,这说明崇明东滩对1龄鸟的能量积累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制订滨鹬类及其栖息地保护政策时,除了要关注它们的数量外,还需考虑栖息地对候鸟能量补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