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作为中国生猪养殖主要省份,猪圆环病毒病是危害其养猪业的重要疫病之一。尽管猪场一般都进行该病免疫,但许多猪场免疫效果不理想,未能显著降低该病的感染发病率。本研究基于对2018年-2019年本实验室接收与采集的来自山东各地规模化猪场以及试验场的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对山东省规模化猪场猪圆环病毒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评估该病免疫效果并对免疫程序进行调整优化。病原学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检测样品中PCV2阳性率为27.11%(125/461),其中一、二、三、四季度的阳性率分别为25.93%、25.71%、12.00%和40.54%;2019年阳性率为22.03%(87/395),其中一、二、三、四季度的阳性率分别为26.67%、19.13%、15.32%和30.63%。对37株山东PCV2分离株的ORF2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发现,山东地区流行毒株以2.1d亚型为主,其次是2.1b和2.1a。分离株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9.6%-100%和87.2%-100%,与国内外其他各型参考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1.1%-100%和81.2%-100%。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PCV2总体抗体阳性率为89.03%,平均S/P值1.47,变异系数37.86%;2019年总体抗体阳性率为94.21%,平均S/P值1.66,变异系数38.45%。许多猪场各胎次经产母猪、公猪以及后备猪等种猪群S/P值过高,基于种猪群较少免疫,推测存在较高比例的野毒感染,PCV2的垂直传播压力较大。商品猪抗体阳性率和平均S/P值自2周龄开始呈下降趋势,10周龄或13周龄开始逐渐升高,变异系数也相对应的自2周龄开始呈上升趋势,10周龄或13周龄开始逐渐降低。对不同免疫时间段的PCV2抗体水平检测分析发现,大多数猪场14日龄仔猪母源抗体水平较高,有较好的保护力且能干扰仔猪的早期疫苗免疫。14日龄进行免疫后,抗体水平在1个月内只有小幅度升高,免疫后2个月就逐渐下降到较低水平,失去了疫苗保护力度,进而导致免疫后2~3月内发生了野毒感染。在探究感染猪群各阶段PCV2带毒排毒情况的试验中发现,3周龄至5周龄开始排毒量上升,推测猪群因垂直传播存在早期感染,7周龄开始排毒量逐渐下降,在12周龄后又重新升高,至20周龄排毒量达到最高水平,提示此期正在发生野毒感染。病原和抗体检测结果表明,多数规模化猪场PCV2疫苗免疫效果不尽合理,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制定迫在眉睫。免疫程序优化结果显示,本研究将某试验场免疫程序由原来的仅14日龄一次免疫调整为仔猪14天首免,35日龄二免,后备母猪5月龄免疫一次,配种前再加强免疫一次,种公猪和经产母猪不免疫。各阶段猪群PCV2抗体总体阳性率由未调整前的65.49%上升为94.20%,首免以及二次加强免疫后,阳性率均上升为100%,并且各阶段猪群未存在带毒排毒情况,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减少了感染压力。但存在高胎龄母猪抗体水平低,2周龄仔猪母源抗体水平不高的缺陷。因此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山东地区规模猪场PCV2感染率较高,一般均有PCVAD临床病例的发生,该病四季流行,在冬春季节感染及发病率较高,流行毒株以毒力较强的2.1d亚型为主,其次是2.1b和2.1a亚型。(2)山东地区规模化猪场PCV2免疫效果2019年好于2018年,但大多数猪场PCV2免疫程序有待调整优化,仍存在仔猪11周龄左右的免疫风险期,此阶段的仔猪易被野毒感染,致使20周龄的猪群有较高的排毒量。(3)基于流行病学调查与免疫检测评估,将试验场免疫程序调整为:仔猪14日龄首免,35日龄二免;后备母猪5月龄免疫一次,配种前再加强免疫一次;经产母猪产前3~5周跟胎免疫,种公猪每年2次免疫,取得了良好的免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