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监管政策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及政策意义的研究领域。监管政策的变化首先影响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或者融资的门槛,其次影响企业为达到融资目的的融资行为。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监管政策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一方面可以探究企业为了适应或迎合政策所采取的融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对融资行为的观察,可以反映出监管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为监管层提供更为丰富、更有价值的微观经验证据。本文将主要从以下三个政策视角来研究政策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首先,基于货币政策视角,研究其对上市公司债务期限选择、流动性风险,以及债务融资方式之间替代关系的影响。其次,基于半强制分红政策视角,探究企业为达到配股或公开增发的目的,是如何进行盈余管理及现金分红。最后,基于定向增发的核准制、非市价发行等政策视角,探究企业在市场时机、折价率、掏空行为等若干方面的现象和特征。货币政策对企业债务融资行为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然而有两个问题国内学者鲜有关注,其一是长期负债期限结构,其二是债务融资方式之间的替代关系。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性体现在企业如何适应不同的货币政策环境。通过面板回归模型、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倍差法(DID)、logit模型等计量方法的检验,笔者发现:(1)在债务期限选择方面,2002-2014年长期负债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其一,长期借款占信贷资金的比重逐渐超过短期借款。其二,尽管长期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较为稳定,但三年以上到期长期负债在长期负债中的比重大幅提升。此外,从获取信贷资金的总量来看,民营上市公司并没有受到实质性歧视,但在获取长期信贷资金方面弱于国企。(2)商业信用在产权性质层面,买方市场理论始终占据主导;而在货币政策层面,紧缩时期替代性融资理论占据主导,宽松时期则是买方市场理论占据主导。(3)就债务融资方式之间的替代关系而言,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短期借款基于融资成本优势对长期借款在长期资金需求方面有替代作用。商业信用对于民营企业更为重要,除了要满足流动资金需求,还要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对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进行替代,用以满足长期资金需求。除了债务融资,权益融资也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中配股及公开增发受到了股权再融资监管以及半强制分红政策的约束。尤其2008年颁布的《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对上市公司配股及公开增发之前的盈余管理、现金分红等融资行为产生了较大影响。通过扩展Fan(2007)的博弈模型,以及面板回归模型、logit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等计量方法的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在业绩门槛与分红门槛的共同作用下,优质企业的盈余管理动机发生转变。负向盈余管理成为优质企业一举多得的策略。(2)市场投资者对于配股或公开增发的反映较为理性。对于高分红水平、正向盈余管理幅度较大的普通企业,市场会有显著的负面反映。(3)基于PSM的经验结果,笔者发现,优质企业无论是否配股或公开增发都有负向盈余管理动机,但半强制分红政策使得配股或公开增发的优质企业(优质企业的处理组)受到分红门槛的“负向激励”,分红水平更接近门槛。反观配股或公开增发的普通企业(普通企业的处理组),业绩门槛激励了它们进行更大幅度的正向盈余管理,因此利润更大程度被虚增,然而由于现金分红能力有限,导致再融资前三年累计现金分红水平显著低于没有进行配股或公开增发的普通企业(普通企业的控制组),即半强制分红政策增加了普通企业的迎合难度。股权再融资的另一个方式是定向增发,并且逐渐成为最受上市公司欢迎的融资方式,其基本的政策与现状是:非市价发行、核准制,以及定价基准日的可操控性。本文将围绕“两个市场时机,一个审核周期”,探讨2006年以来定增政策对企业定向增发融资行为的影响。通过面板回归模型、logit模型等计量模型的检验,笔者发现:(1)发布定增预案的市场时机主要受到发布预案时市场情绪的影响。其一,当市场情绪高涨时,无论是外部投资者还是大股东都较少参与,大股东即使在市场情绪高涨时参与定增也是倾向于通过资产认购方式参与。其二,在牛市初期时,外部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乐观情绪,大股东倾向在这一市场时机吸引外部投资者参与定增。其三,当市场情绪低迷时,大股东基于信息优势更有可能根据企业内在价值进行投资。(2)审核周期主要取决于证监会,证监会根据市场情绪把握定增核准数量,市场情绪高涨时会核准大量企业,导致这些企业审核周期较长。(3)发行的市场时机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市场情绪高涨时,核准企业会加快发行股票,发布定增公告的核准企业数量也会增加;其次,大股东参与的定增由于基准价较低,通常不会刻意追求发行的市场时机,而是尽快发行股票,以求早日解禁。(4)大股东掏空行为会随着市场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当市场情绪低迷时,上市公司股价容易被低估,因此倾向采用现金方式参与定增,并尽可能提高折价率进行掏空。而当市场情绪高涨时,资产整体溢价水平提升,大股东会倾向采取资产注入的形式,折价率不再成为掏空行为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