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世纪以来,美国的作家创作了大量的有关中国人的文学作品,弗兰克·诺里斯(Frank Norris)就是其中一例。弗兰克·诺里斯是美国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的重要作家。他在《“莱蒂夫人”号上的莫兰》(Moran of the Lady Letty:A Story of Adventure off the CaliforniaCoast,1898)、《布里克斯》(Blix,1899)、《麦克提格:旧金山故事》(Mcteague:A Story of San Francisco,1897)三部小说中,从器物、人物、风俗、社会组织结构等四个层面共同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中国城”形象,并且开创了美国文学中对中国城异域情调的渲染,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本文选择弗兰克·诺里斯的“中国城”小说,以形象学为主要研究方法,同时借鉴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探讨作家笔下“中国城”这一形象的建构及社会、历史成因,并对这类形象的研究进行了反思。论文主要分四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以及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弗兰克·诺里斯及其中国城小说”介绍作者弗兰克·诺里斯的生活教育背景及创作经历,并简要介绍三部“中国城”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作家的影响,旨在促进国内读者对这位在美国文坛具有重要地位而所知甚少的作家整体而连贯的了解。第三章“诺里斯小说中对‘中国城’形象的塑造”从器物、人物、风俗、社会组织结构四个层面分析作家对“中国城”形象的构建,其中器物层面主要从建筑方面构建,人物层面包括外形及特征的构建,风俗层面包括风水、丧葬,社会组织结构则指涉帮派。第四章“诺里斯笔下的‘中国城’形成的原因及反思”则是从横、纵两个维度探讨这一形象的成因。横向维度是借助19世纪中后期美国报刊、杂志上关于中国人的评述以及当时盛行的“黄祸“论,研究特定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方面的原因;纵向维度则主要探讨美国文学作品中塑造有关中国形象的传统及其演变。通过分析,本文认为:诺里斯笔下的中国城形象,既是当时美国社会里华人社会的真实写照,也夹杂了作家个人对于华人世界的误读与臆想,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中国文化本身的精深芜杂以及中美社会差异等,但是,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当时社会盛行的“黄祸论”及西方社会对中国偏见看法的历史延续。另外,本文还对研究西方负面形象的意义及“自我东方化”进行了思考,肯定了负面中国形象的意义,提出对于西方人塑造的负面中国形象,我们一方面应当以正确的学术心态审视民族的劣根性,借别人的眼光来加深对自我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对当时形象塑造者的欲望、恐惧等心理的了解,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文化,超越东西方对立的思维定势,构建一种平等、共生的中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