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在规模总量、内容质量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业绩,但就整体而言,尚未真正走出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保守模式。原有体制与新的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产生的不适使得中国当前博物馆事业整体上处于颓势,大多数博物馆尤其是基层博物馆面临着极大的困境,有的甚至面临着生存危机;社会关注度的相对低下使得我国的博物馆到大众文化视野的最边缘,博物馆传播知识与文化的功能难以得到正常的发挥。
博物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本文认为可以概括为两点:收藏和传播。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的收藏和传播,是博物馆最为本质的功能。因此博物馆应该冲破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积极尝试多种运营方式和管理手段,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的收藏和传播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原来的单纯“赞助人”体制已经不适合今天的博物馆、不利于博物馆收藏和传播的进行,不管是西方的贵族赞助体制还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赞助体制,莫不如此。
强调以人为本、主张多种方法经营博物馆的新博物馆学的兴起,使得博物馆在经营主体、目标与策略上产生极大转变,促使博物馆加强自身与大众和市场的联系,促使博物馆重新考虑自身在社会和市场中的地位。这使得当前的博物馆不得不认真考虑产业化的问题。产业化是博物馆在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下的一个新选择。新博物馆学的出现,不仅在理论上提供了博物馆产业化的正当性和必要性,也从实际操作策略与案例分析中找到了新的博物馆生存之道。
原有的博物馆运营管理体制在新环境下已日见乏力,甚至已经危及博物馆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博物馆自身的生存,而产业化带来的将不仅仅是博物馆生存状况的改善,更是对博物馆传播知识文化功能的深化。产业化恰恰为博物馆添加了新的动力系统,这个动力系统的动力之源就是市场和大众的需求。国外的博物馆产业化早已开始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及发展文化产业战略的提出,中国的博物馆产业化也正蓄势待发。本文在考察了中国博物馆的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博物馆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对博物馆产业化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博物馆的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找准其切入点并非易事。本文在对博物馆产业化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最终提出了博物馆产业化的三个主要探索方向,即“博物馆与文化产业体系的融合”、“博物馆民营化”和“市场化运营策略的应用”。
探索之一:博物馆与文化产业体系的融合。
从广义上讲,博物馆也是文化产业。欧洲文化产业委员会亦认为博物馆是“文化艺术活动的生产和销售系统”,应归于文化产业。博物馆是文化产业的有机构成,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同时文化产业也为博物馆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因此应该将博物馆充分的融入到我国的文化产业体系当中去,在构建全面合理的博物馆文化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博物馆与文化产业的良好互动机制,日本、法国、意大利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博物馆业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探索之二:博物馆民营化道路。
博物馆的所有制性质或者说资本性质的调整也是博物馆产业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博物馆民营化经营是当今国际间所认同的经营方式,博物馆民营化后就不再是文物仓库,而是更为人性化,也更有效率。博物馆民营化可以尝试不同的模式,如OT模式、BOT模式、类OT模式、ROT模式等。在这方面,法国罗浮宫玻璃金字塔、毕尔包古根海姆博物馆以及荷兰博物馆民营化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探索之三:市场化运营策略的应用。
美国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因其“古根海姆模式”的成功运用而成为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其实,所谓“古根海姆模式”就是一系列市场营销推广策略的组合,这在其他很多领域都是已经司空见惯的,而对于博物馆业,这些市场策略却显得陌生又新鲜。根据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和博物馆的相关法律法规,借鉴“古根海姆模式”等成功的经验,笔者概括出了适于博物馆的七大市场策略,即产品策略、广告宣传策略、服务策略、品牌策略、融资策略、合作竞争策略和数字化策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