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争分为三大领域:战略、战术、后勤。其中后勤是战略战术实施的基础,它是战争规模扩大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战争规模的继续扩大而发展。到了近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后勤工作的范围不断扩大,其重要性和复杂性也日益凸显,西方军界对后勤保障越来越重视,开始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在中国,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清军的后勤手段发生显著变化,并在甲午战争中与日本进行了一番较量。结果清军一败涂地。通过对战争期间中日两军后勤保障的比较,可以对清军的后勤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往甲午战争期间清军后勤的研究,静态的物质考察多而静态的分析少,片面研究清军的多而将中日加以对比的少。本文从战时着眼,以陆路战场为中心,在与日军的对比中分析清军后勤保障的优势和不足,使人们认清后勤保障中的关键。 补给是后勤保障的重要部分。本文从薪饷、给养和武器弹药三个方面,对清军的后勤补给进行了分析。近代以后,随着战争方式的改变,军费的开支日益扩大。清军在甲午战争中的军费与日军相比要少的多,笔者没有讨论军费的来源,主要讨论了其中饷银在发放和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清军在饷银发放过程中,层层克扣,又有所谓“压饷”,即清军士兵在入营之时,要扣下三个月薪俸做抵押,在离营时发还。清军将领为扣留这三个月的压饷,经常逼迫士兵服苦役,迫使他们逃跑。结果引发部队的大溃逃,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笔者认为饷银遇到的另一问题是战争期间的银贱钱贵。朝鲜本来就银价极贱,战争开始,各物腾贵,银价相对更贱。中国境内奸商囤积居奇,故意压低银价,导致银贱钱贵。在克扣与折损中,清军士兵的饷银不足果腹,极大影响了士兵的战力。 给养是维持生存的基本物资。清军和日军在战争期间采用不同的给养供给方式:清军以仓库供给为主;而日军以就地征收为主,仓库供给为辅。后者是要比前者更灵活的供给方式,使得日军充分发挥了其攻击力。而战争之初的清军,坐拥坚城,有着足够的给养,比苦于征集不到粮食的日军具有优势。但清军统帅叶志超贪生怕死,而日军统帅野津道贯发挥独断专行的作战思想,在给养用尽之前发动攻击,最终导致清军战败。此后,战争蔓延到中国东北,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制海权的丢失,清军的给养供给十分困难,与日本相比更不具优势了。 武器落后被指为清军战败的重要原因,但笔者认为清军的武器状况还要具体分析。战争前期只有淮军参战,其武器装备与日军相比毫不逊色。随着参战部队的增加,清军在武器方面的劣势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装备不足、型号不统一、质量低劣,士兵素质低下,无法充分发挥武器的性能。总之,笔者认为武器不能仅以先进落后来衡量,它是一个综合因素,要从总体来评估。 交通运输是战时军队集结和物资补给的基本保证。中日两国同样拥有火车轮船等近代运输工具,但就运力来讲日本是中国的六倍。在战时,交通线是保证运输畅通、使得运力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方面。黄海海战清军制海权的丧失,对清军交通线的畅通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得清军只能通过艰苦的陆路运输来保障后勤供给,与日军的海上运输形成鲜明对比,给战争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近代以后,电报技术的发明使得战争中的通讯进入了瞬息千里的时代,给战争中的指挥提供了先进手段。甲午战争前,清朝的电报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电报线已经连接了仁川、平壤,直到中国的天津。在战争期间,清政府采取一定措施防止电报泄密。但由于技术落后,密码排列简单,导致密码电报被日军截获并破译,给战争造成极坏影响。清军在电报线的维护上存在一定问题,但在稳定性上比日军更具优势。日军的优势在建立电信部队,将之列入战斗序列,更能适应战争的具体需要。而且日军不像清军那样依赖电报,其独断专行的作战思想,弥补了在电报方面的劣势。清军则通过电报处处受到中央遥制,失掉了临时应变的可能。因此只有军事思想变化,才能将先进的工具转化为战斗力。 医疗保障是后勤保障的重要方面。清军在鸦片战争前只有临时派遣的太医作军医,此外并没有任何抢救医疗措施。鸦片战争后,清廷开始引入西医医生作为军医,并为北洋水师设天津储药施医总医院和旅顺、威海卫水师养病院,在舰队中配备军医。但只有后方治疗,而没有阵地抢救和野战救治这两个最基础的方面,而且军医人数远不敷使用。陆军与海军共用天津总医院,也缺乏阵地抢救和野战救治,耽误了许多伤员的救治。当时,日军和西方国家均有大量红十字会会员参与抢救伤病员,清军士兵获益良多。在冻伤和疫病防治方面,日军的医疗设备无法满足战争需求,而清军本土作战,在这方面比日军有优势。 后勤体制和战时后勤指挥是将后勤潜力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清军的后勤体制极不完善,在中央没有统一的后勤机构,军队的后勤掌握在各地督抚手中,缺乏统筹规划,无法实现后勤保障的“集中控制,分散执行”原则。而日军学习德国陆军的先进经验,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的后勤体系,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机动性,增强了攻击力。在甲午战争期间,清军的后勤保障仍然是各省军队各自为政,无法形成统一指挥。而且清军的作战指挥和后勤指挥是分开的,二者不便协调,在战时容易脱节,给战争造成不良影响。日军的后勤部门属于战斗序列,军需官服从军队统帅的指挥,在战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后勤供给的顺畅。 总之就某些方面来说,清军的后勤手段并不比日军落后,其最大缺陷在军队编制与作战思想落后,无法使后勤部门对战争进行最有效的支持。直到甲午战后,清朝开始编练新军,才学习西方的军制,建立了“集中控制,分散执行”的后勤体系。中国军队的后勤此后逐渐成熟,并最终朝着机械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