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与意义货币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在国际贸易中能被其他国家和地区广泛接受和使用,行使计价手段、交换媒介等货币职能。货币的国际化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支撑的,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民币也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国内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也日益重视,主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1、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现状,测算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等;2、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成本收益、影响因素与风险防范等;3、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模式与路径选择。但目前较少有针对货币国际化机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大多没有深入到货币国际化的本质。具有国际货币的发行权,在修改制定国际事务规则时就能占据主导,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政治利益。人民币虽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仍未实现国际化。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不可忽视,与之形成对比的却是其货币小国的地位,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民币的重要作用凸显,改革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从维护中国自身经济利益、发展亚太区域经济、顺应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等角度出发,人民币走出国门已是必然趋势。2、研究目的本文以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的一个简单货币模型为基础,从货币的交易职能与市场交易网络的演进出发,探讨货币内生出现的机制、交易效率对国际分工的影响,拟解决的问题有:1、货币从模型中内生产生的机制和条件是什么?2、人民币国际化的交易效率(即交易媒介职能)条件是什么?3、怎样度量货币的交易效率?4、怎样验证交易效率与货币国际化之间的关系?5、在交易效率指标体系上,人民币与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相比有哪些不足?应采取怎样的政策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3、研究内容与框架本文共分六章,具体框架和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特色。第二章:文献综述。回顾和总结国内外学者对货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成果,评述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三章:基础理论。介绍新兴古典经济学、交易成本和交易效率、货币与专业化分工、货币国际化等相关理论,为后文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第四章: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与货币内生模型及其改进。使用成文利货币模型的简化版本,构建包含三种专业化类型国家的双边贸易的微观经济学模型,并进行三阶段的分析。首先在无货币兑换成本的理想状态下分析可能的结构和货币制度;其次引入三个国家双边贸易的货币兑换成本,对改进后的货币模型进行结构和货币制度的分析;最后分析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其交易效率与其他三个国家相互之间的货币交易效率应满足的关系。第五章:基于分工与交易效率视角的货币国际化实证研究。从国家经济实力、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国际储备、教育、通讯技术五方面建立度量一国交易效率的指标体系,第一步运用面板模型验证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推导出的交易效率与分工水平的关系;第二步,验证分工、交易效率对货币国际化的作用。最后对比分析人民币与美元、欧元等现有世界货币在交易效率指标体系下的国际化进程差距。第六章:结语。根据第五章具体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提出文章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改进方向。4、研究特色本文从货币的交易效率层面来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特色有:1、采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来分析货币国际化,构建以专业化和分工为基础的货币模型,使用超边际一般均衡分析的方法;2、引入货币间兑换的成本,改进成文利的基于分工和专业化的货币模型,从交换媒介这一货币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职能去探讨货币国际化,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交易效率条件;3、建立交易效率的度量指标,并用计量方法验证基于分工与交易效率视角的货币国际化理论,最后初步探讨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指标因素。5、研究方法与结论本文包括理论和实证研究两部分,其中理论研究是本文的核心。理论分析部分从交易效率入手,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的超边际分析方法,设定每个决策者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统一,核心决策问题是选择合适的分工组织方式来获得专业化经济的好处,但是分工组织的演进要受到交易效率、交易费用的影响。根据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的概念,计算每一个交易模式的资源配置,然后比较所有可能的角点解,通过总费用-收益的分析筛选出最优的专业化水平。随着交易成本的下降、交易效率的提高,均衡的分工网络规模也不断扩大,而国际货币作用机制的核心正是分工。共得出以下9个命题:命题1:交易效率很低时一般均衡是自给自足,此时不需要市场和货币;随着交易效率的不断提高,一般均衡就从自给自足逐步演进到局部分工,最终到完全分工。命题2:完全分工的情况下,交易成本系数最低的商品将成为商品货币用作交换媒介;如果有一个可强制推行的信贷系统,纸币或者其他货币代用品的交易成本足够小,则货币代用品就会充当交换媒介。命题3:在存在分工的经济结构中,一种商品交易效率的增加会提高该商品的相对价格,但却会减少相对生产人数;若该商品是中间产品,其交易效率的增加将带来相关最终产品的相对价格的降低和相对生产人数的增多。命题4:在分工和市场存在的经济结构中,随着商品交易效率的提升,带来人均真实收入的增长,社会福利上升,最终将推动经济结构的演进。命题5: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流通中的商品货币数量将减少。在货币代用品或信用制度存在的情况下,纸币的使用增加,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也会提高,减少了商品货币流通,商品货币相对于其他商品的价格会下降。命题6:来自经济系统外的货币冲击若是持续的,将引发经济体内相对价格变动,引发经济波动和周期性的通货膨胀,因而货币是非中性的。命题7:在存在货币兑换成本的国际贸易结构中,当某种类型的专业化国家的货币兑换更有效率时,此类国家的数量将增加,并引起其他货币代表的商品的价格增减变动,真实人均收入增加。命题8:国际分工与交易中,当人民币的交易效率足够高时,新的一般均衡中人民币将取代其他货币在国际交易中使用。命题9:国际分工中,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其交易效率提高的过程中,国际人均真实收入不断提高,国际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也相应增加。本文实证部分通过构建面板模型,针对货币交易效率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理论关系,实证检验了交易效率对国际分工、分工和交易效率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并得到以下结论:1、大力发展股票市场在内的多种金融证券市场、完善金融体系、加大教育事业与通讯技术投入,有助于提升一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在国际货币竞争中占据主动。其中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相对其他的交易效率因素更为重要,是影响一国国际分工水平的最重要因素;2、分工水平、交易效率指标能显著影响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其中交易效率是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化程度的最重要因素,为了加快货币国际化进程,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交易效率。在国际分工中占主导、交易效率高的国家发行的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可能性更大,人民币国际化还需做出以下努力:1、保持国家宏观经济稳定,持续提高国家经济实力;2、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改革国内金融体系,提升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强外汇市场建设;3、在保持中国目前国际储备水平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范围,加强与人民币交易集中的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金融合作;4、加大教育支出力度,调整教育支出结构,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5、大力加强电子信息传输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全覆盖的高速宽带、公用数据传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