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起因,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黄河三角洲由于形成时间较晚,处于多种生态系统的过渡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剧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以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主要技术手段,研究黄河三角洲1986~1996~2001 年间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演变动态和景观生态效应,以期对该地区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在1986~1996 年,黄河三角洲各种土地覆被类型中柽柳芦苇转出和转入最为强烈,主要转出为虾蟹田、农田和苇田;转入的柽柳芦苇主要来自耕地和翅碱蓬獐茅。由于黄河断流的原因,位于黄河入海口的东部自然保护区盐生植被面积比例呈上升趋势,而远离入海口的北部自然保护区呈下降趋势;1996~2001 年各种土地覆被类型中柽柳芦苇转出的面积仍然是最大,主要转出为耕地、虾蟹田和芦苇草甸;虾蟹田的转入面积最大,其总面积由1996 年的第八位跃居2001 年的第三位,主要由翅碱蓬獐茅和柽柳芦苇开发而来。盐生植被在东部自然保护区年均降低速度为1.98%,高于黄河三角而低于北部自然保护区,与1986~1996 年的情况不同。2.1986~2001 年期间,黄河三角洲LUCC 综合动态度Rt 为1.48%,但前期(1986~1996年)大于后期。在空间上,虾蟹田空间动态变化度最大,为132.47%,耕地动态度最小,为2.01%;北部自然保护区LUCC 综合动态度Rt为5.41%,苇田空间动态变化度最大,为134.37%,翅碱蓬獐毛动态度最小,为5.46%;东部自然保护区LUCC 综合动态度R_t为2.86%,其中虾蟹田空间动态变化度最大,为3329.6%,居民点动态度最小为2.73%。3.1986~2001 年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程度年均变化量为1.89%,R_e>0,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土地类型变化剧烈。但是前期年均变化量小于后期,土地利用程度提高的速度有增加的趋势;1986~2001 年北部自然保护区Ra 为0.28%,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但是前期Ra 为2.15%,处于发展期,后期为-3.46%,处于调整期; 1986~2001 年期间,东部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程度为0.28%,前期低于后期,提高的速度有增加的趋势。4.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又受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的影响。黄河水文状况是最重要的自然驱动因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因素已经成为本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导因子。5.在1986~2001 年黄河三角洲水平上,耕地是景观中面积最大的类型,是黄河三角洲景观的基质。随着黄河三角洲斑块破碎化、斑块平均面积减少,使得生境斑块之间的隔离程度增加,阻碍物种的扩散。由于人类活动增强,景观平均斑块分维数降低,斑块形状趋于规整,生物群体在景观中迁徙、交换和觅食将受到更多限制,导致黄河三角洲野生动物的生境质量降低。斑块数增大,香农多样性指数增强,景观边界密度呈增大趋势,使得黄河三角洲景观异质性增强,边缘效应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