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美国翻译学者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撰文《厚翻译》(ThickTranslation),从此,翻译研究便新添了术语“厚翻译”。阿皮亚将厚翻译定义为:译者试图通过阐释和评注在语言文化内涵深厚的语境中构建的译语文本。同时认为,译语文本包含大量的脚注、译注、说明等注释性文本材料,其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背景知识信息,从而引起译文读者对源语文化的关注和兴趣,以便收到更佳的鉴赏效果。本文从厚翻译的视角出发,对我国翻译史上典型的厚翻译的例子——张谷若所译的《德伯家的苔丝》进行研究。本文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文化因素角度切入,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翻译特征——“厚翻译”作了深入的分析。笔者采用描述翻译学的方法,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厚翻译现象进行描述。从形式的角度考察,厚翻译表现为序言、内容的添加和脚注。随后,笔者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别从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和读者对象几个方面考察其对译者所产生的影响,认为厚翻译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认定,是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译者的意识形态、中国乡土小说的盛行、译者心中的读者对象以及扮演其赞助人角色的老师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德伯家的苔丝》的诞生,它的出现也绝非偶然。不可否认的是,张谷若所译《德伯家的苔丝》在中国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张谷若不仅仅是尽了舌人之劳,更是向处于危机状态的中国人民,尤其是对生活在偏僻乡村的人们敲响警钟,鼓舞了其反抗命运反抗封建主义的斗志,使得具有张谷若翻译特色的《德伯家的苔丝》成为中国翻译历史上一部难得的作品。笔者抓住《德伯家的苔丝》中这一显著的翻译特色,一方面,证明了《德伯家的苔丝》中厚翻译的合理性和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译本分析,对厚翻译这种翻译方法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明确了厚翻译所发挥的功能以及出现的形式,以期对译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