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粘虫Mythimna separate(Walker)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害虫,分布范围极广,除新疆未报道外,其它地区均发生危害。粘虫是典型的迁飞性害虫,每年南北往返迁飞危害。粘虫在吉林省每年发生两代,近年来危害越来越重,特别是3代粘虫的频繁爆发,对粮食生产造成极大威胁。以往对粘虫的研究较多,但伴随全球气候及种植制度改变,粘虫发生动态出现新变化,急待对新背景下粘虫发生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采用系统监测、雷达监测、田间调查、叶碟法、田间罩笼等试验方法,对吉林省粘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粘虫在吉林省的种群动态、各世代发生的相关性、产卵规律、幼虫取食特性等内容;此外,利用昆虫雷达作为主要工具,将虫情、气象和轨迹分析有机结合,创新了粘虫监测预警方法并进行应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为明确吉林省粘虫种群发生规律,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的公主岭、西北部的洮南、东南部的梅河口设立监测点,分析三个监测点的蛾量数据发现,5月末至6月上中旬为吉林省迁入代粘虫成虫发生高峰期,7月中下旬为2代粘虫成虫发生高峰期;迁入代成虫的产卵期为5月末至6月上中旬。2代粘虫幼虫的发生期为6月上旬至7月上旬,3代粘虫幼虫的发生期在8月上中旬。2.为揭示吉林省不同世代粘虫发生相关关系,利用各世代粘虫发生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迁入代成虫与2代幼虫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2代成虫与3代幼虫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2代成虫与3代成虫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代幼虫与3代成虫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揭示粘虫成虫产卵与幼虫取食的行为特点:2代粘虫成虫在夜间20:00-23:00时间段产卵量最高,占总卵量88.36%,并显著高于其它时间段(P<0.01)。(2)2代粘虫成虫只选择了稗草进行产卵,并且在稗草上部干枯叶尖所产得卵量最高,占总落卵量的81.98%,显著高于其他产卵位置(P<0.01),玉米上没有产卵。(3)2龄幼虫对稗草具有明显的取食选择性,显著高于玉米(P<0.05);3-6龄幼虫均对玉米具有明显取食选择性,显著高于稗草(P<0.05)。(4)2龄幼虫对稗草和玉米之间的取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3龄幼虫对稗草的取食量显著高于玉米(P<0.05),4-6龄幼虫对玉米的取食量显著高于稗草(P<0.05)。2代粘虫成虫的产卵习性和3代粘虫幼虫的取食选择性决定了吉林省3代粘虫在玉米田以高龄幼虫为害的特点。4.以昆虫雷达为核心的粘虫监测预警技术。雷达监测结果与地面诱蛾结果呈现出一致性。气象分析结果显示,2代成虫迁飞期,925hpa吉林省上空等温线数值在在12-30℃之间,迁飞前期风向均主要以不利于粘虫回迁的西南风、南风为主,部分日期遇降雨天气使粘虫无法起飞或被迫降落,轨迹分析的落点大多以监测点以北的地区为主,迁飞后期出现利于粘虫回迁的东北风,使粘虫成功向西南方向回迁,但此时大部分成虫已经滞留本地产卵为害。综上所述,利用扫描昆虫雷达对迁飞性害虫粘虫的监测具有极高的可靠性,提高了对粘虫发生预测预报的准确性,本研究也实现了昆虫雷达从研究型到实用型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