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力量的研究,开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论先河。他们认识文化力量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提供了研究文化问题的全新视角;他们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文化教育等的力量的阐释方式,提供了研究文化力量的方法;他们对文化力量的特征及作用机理的分析,为在现实社会中发挥文化的作用提供了宝贵线索。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文化力量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文化对经济的依赖以及文化自身的相对独立性。马克思曾把“精神的动力”描绘成“动力后面的动力”,恩格斯依据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判断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历程,得出了文明是整个社会进步标志的结论。文化是物质生产方式影响下的人类思想之花,文化动力不是虚幻的意识之流,而是生产方式决定下的社会现实。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联系的观点考察了文化力量,揭示了资本与文化的联系、劳动与文化的联系以及技术进步与文化的联系。他们运用发展的观点考察和追寻文化发展的脚步,而不是“看到表面上的尘埃,就狂妄地把这层尘埃说成是神秘莫测的重要的东西”。文化力量是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反映和映射出来的。但是,文化的力量具有二象性,先进文化的推动力与落后文化的阻滞力明显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力量的认识不同于以往旧哲学家们的理解,他们从揭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出发,分析了意识形态的话语力量和政治引领功能。意识形态的力量表达是有条件的,这需要进一步发挥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社会实际中。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中最显著的力量,它不仅造就现代大工业,也培养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科学推动了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变革,加强了社会联系和世界历史性交往,也使社会发展的辩证唯物性质进一步显露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负而影响也会显露出来。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价值体系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是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不同社会的价值体系也不相同,它由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决定并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价值观念是主流价值观。无产阶级的价值观使人向人自身和社会的人复归,为人的全而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教育是培育和展示文化力量的重要方式,马克思恩格斯把教育同社会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强调教育在生产劳动能力、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等方面的作用,强调教育对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他们看来,文化教育与社会的未来走向一致,“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关于文化力量的作用机理和表达方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动力是在经济、政治、社会的注目下发生的。文化不是自变量,文化力量的表达是一个整体过程,尽管个人的文化素质也在社会中起着作用,文化力量的大小和文化发展的状况并不以单个人的成就或水平为标志,它在整体上是从属于全社会的。同样的文化属性在不同的社会中或者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对社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形势的变化,文化力量呈现出复杂的变化状态。文化的内蕴力在于对实际问题的把握状况,在于对问题本质的理解程度。文化越是接近事物本质,越能体现事物的本原,其力量影响就会越大,特别是当一种文化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人民的生活实践密切关联时,其作用力会更加显著。在现实社会中,文化力量的表达离不开社会实践的推动,“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每一种文化形式,都不过是群众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或思想表达;文化力量的表达离不开物质经济的推动,先进的思想观念、文化资源与文化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助推力,在每一个社会中处于文化核心层面的文化形态,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文化的力量的表达离不开政治的推动,国家制度对意识形态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政治变革中,无产阶级文化的动力不是表现为厚厚的书本,而是大量的贴近生活的材料。历史的脚步虽已远去,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动力思想并没有因岁月流逝而变得陈腐,未因历史尘封而失去生命力,也未因苏联文化建设中的失误而减损其思想魅力,更没有因西方马克思主文不同的思想争议而失去光辉。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思想是一定时期的产物,但其奠基作用和指导意义不容置疑,正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义化动力论谱系。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自觉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等,都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