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40例肝豆状核变性儿童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特征,力求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方法收集40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并对其做回顾性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男18例(45%),女22例(55%),确诊平均年龄为8.15±2.93岁。其父母、祖父母近亲结婚9例,有家族史者7例。2.首发症状:初诊时35例(87.5%)患儿有症状,5例患儿(12.5%)无临床症状。首发症状以肝功能损害为主者25例(71.42%),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者1例(2.86%),其他系统损害为主9例(25.7%)。首诊曾误诊17例(42.5%)。3.临床表现:消化道症状(62.5%),黄疸(52.5%),脾肿大(52.5%),肝肿大(50%),水肿(45%),胸闷乏力(45%),神经精神症状(15%),骨关节疼痛(12.5%),血尿(17.5%),出血倾向(7.5%),皮疹(2.5%)。4.辅助检查:37例患儿行铜蓝蛋白检测,皆低于正常水平。检查角膜K-F环39例,33例阳性。头颅核磁检查3例,均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异常信号改变。K-F环、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分型:肝病型27例(67.5%),神经型6例(15%),其他型7例(17.5%)。神经型较肝病型、其他型平均发病年龄大(t检验,P<0.05)。结论1.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确诊时间以7-14岁居多,阳性家族史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2.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以肝功能损害为主,神经精神症状比例很低,且神经精神症状的出现晚于其他系统症状的出现。3.随着年龄增大,K-F环的检出率增加。4.不明原因的肝酶持续异常、肝脾肿大、黄疸、溶血性贫血、神经精神改变、肾脏损害、骨骼肌肉损害、出血倾向、皮疹,伴或不伴感染,需考虑本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