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社会空间是城市与社会辩证统一体。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以及城市规划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乌鲁木齐城市社会空间演变历史,定量研究了1982年至2011年乌鲁木齐分街道人口密度、性别比、流动人口(包括疆内流动人口和疆外流动人口)、主要少数民族人口、不同年龄段人口、不同学历构成人口、不同职业(行业)构成人口等单一人口属性指标的空间分异,并运用信息熵、分异指数和隔离指数等模型计算不同属性人口的系统分异程度、绝对分异、相对分异程度和群居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分别对1982年和2011年的乌鲁木齐城市社会区进行划分,进而概括出乌鲁木齐1982年和2011年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结论:(1)乌鲁木齐城市存在着社会空间分异,但与相关社会指标的分异度值介于0.6-0.8之间的北美发达国家相比,乌鲁木齐的社会空间分异度相对较低,也低于北京、南京等国内主要案例城市。总体来看,乌鲁木齐城市社会空间分异主要体现在居民职业构成既经济状况的差异上,教育水平等其他因素的差异造成的空间分异不显著。(2)乌鲁木齐城市社会区形成的主要因子为少数民族人口,知识分子,普通工人及退休人员,机关干部、高级管理与服务人员,疆外流动人口,农业人口。乌鲁木齐城市社会区可分为六类:①民族混居区,呈扇形结构,主要分布于城市的正南扇面;②知识阶层聚居区,呈现较为明显的多核心结构,散布于天山区、沙依巴克区和新市区;③一般工薪阶层与退休人员居住区,呈扇形结构,主要分布于城市西北、东北和正东扇面;④人口密集的机关干部、高级管理与服务人员聚居区,主要位于乌鲁木齐商业最发达的城市核心;⑤疆外流动人口聚居区,主要分布于城市核心区外缘,大致呈环状分布;⑥远郊农业人口散居区,主要分布于城市正北扇面的远郊区。乌鲁木齐现有的城市社会空间格局是在其自然本底条件基础上,经过250多年的历史发展,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格局变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及旧城改造、户籍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城市规划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3)作为多民族混居的具有多元文化的城市,乌鲁木齐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同国内主要案例城市相比有着共同点,也有其特殊性:①人口民族结构、文化教育程度、职业构成、流动人口是乌鲁木齐城市社会区形成的主要因素,同北京等国内主要案例城市相比存在相似性,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是,少数民族人口因子对乌鲁木齐城市社会区形成的贡献率最大,民族构成因素对乌鲁木齐现有城市社会区的形成起到最主要作用。②外来流动人口对中国大城市社会区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日趋明显,国内已有的研究案例均存在外来人口聚居的社会区,且大都位于主城外缘和近郊区。乌鲁木齐来自疆内和疆外的流动人口民族构成、职业构成、分布特征均存在差异。疆内流动人口以维吾尔族为主,主要分布于城市南面的老城区;疆外流动人口以汉族为主,主要分布于城市核心区外缘。③由于各城市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背景、城市宏观政策和城市规划等因素的不同造成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差异。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均呈现一定的圈层结构,并且扇形结构、多核心结构并存。乌鲁木齐受自然地貌格局约束形成的T型城市空间格局和向东北、西北、正北三向辐射状交通格局,使其社会空间结构模式以扇形和多核心结构为主,同心圆结构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