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藤原惺窝(1561—1619),早在江户时代就名噪于世,素有“日本朱子学的鼻祖”、“近世儒学的开山”、“后世文学的始祖”之称,世人加诸其身的赞誉由此可见一斑。然而,迄今为止的相关研究,无论是数量还是探讨的深度,均难以令人满意。由于日本学界囿于一域之见的自我解读,一直裹足不前,而处于东亚汉文化原产地的中国学界又对其注意不够,所以有关藤原惺窝及其思想研究,始终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可是,如果将藤原惺窝置于东亚比较思想史学的大视野下,并立足于中日思想文化交流的横向纬度与日本思想史自身发展的纵向经线的交集点来观察,却不难发现,藤原惺窝的儒学思想、政治意识、伦教认知、文道诗情等思想认识的方方面面,既与宋学东传所诱发的日本中世末期“五山文化”向近世思想的过渡适为表里,又与织田、丰臣、德川政权之更迭转化和东亚国际关系的变动桴鼓相应。所以,中日综合视角下的藤原惺窝思想观察,显然已构成对其思想进行再解读的一个必要前提。第一章(序章)集中总结了以往藤原惺窝研究的成绩、问题以及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藤原惺窝思想研究的意义、目标、价值、重点、难点、方法和手段作出了通盘的假说与规划,使得研究的可行性益加明瞭和清晰化。第二章对藤原惺窝的学术背景和思想渊源进行了勾稽探赜。藤原惺窝的学术和思想生成,乃日本中世末期向近世初期过度的时代变动与朱子学从中国向日本传播所诱发的东亚文化内部的思想异变之纵横交叠,合力而成。故而,其思想与理论,既有京都相国寺名衲东明宗昊和文凤宗韶等禅师的授受之功,又与宋明性理学之新知识体系的时代思潮密不可分。第三章系统爬梳了藤原惺窝“脱佛入儒”、以儒士立场出世的心路历程与事变轨迹。其“脱佛入儒”,虽诱发于朝鲜儒者姜沆的点拨与母殁后“孝行难尽”的佛门脱离,但背后所隐潜着的内在理路则是以朱子学体系对抗佛教理论并试图取而代之,所以从佛门逸脱出来的藤原惺窝,才对宋明理学表现出了一种不论“尊德性”还是“道问学”的全盘拥抱态度。第四章试图对藤原惺窝的儒学思想形态予以究明。在能够代表且体现惺窝思想水准和思维深度的《大学要略》中,既有明代学者林兆恩著述文辞和思想话语的鲜明痕迹,又有朱子学和阳明学的不少观点杂乎其中,所以,就基本情形而论,其认识不但没有超越中国宋明学者的思考范围,而且拿现今颇为规范的学术术语讲,亦不乏学术剽窃和盗袭之嫌。第五章对藤原惺窝的政治意识和国际视野进行了论析。他所考量的君臣关系以及选才用贤之道,在儒家政治视野下,不过老生之谈,了无新意;然而,其所倡导的和平双赢原则、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原则和平等互惠、相互救济原则等国际交往理念和国际商贸活动精神,在五百年前的东亚世界,实属难能可贵,在今天也不乏启发意义。第六章考稽和论析了藤原惺窝的交友世界与伦理思想。他的交友世界无疑是其伦理教化的一个外在表现;其思考虽然也大致不去儒家纲常名教之论断,然而,他对“男女有别”、“夫妇有别”与“妇妾有别”的社会性别角色论述以及对女性教育的重视,还确立了其日本史上的“女性论”嚆矢地位。第七章揭橥了藤原惺窝的文论和诗情意义与价值。藤原惺窝诗作众多,喜好杜甫、陶渊明之诗,并慕其为人,所以常引杜诗名句,并以酒、菊为主要意象来抒情言志。其“读书、穷理、存养”的文论思考,实不出“文以载道”的眼界和范围,故而与其说是文艺论述,倒不如被视为其理学思想的一种表达更符合实际些。第八章(终章)对藤原惺窝与日本近世思想之关联与影响予以概述和把握。藤原惺窝思想的“综合与折衷”特性及其隐藏其中的“日本主义”意识,凸显了江户日本学界的“道统”自立愿望和“去中国化”倾向。然而,其作为日本近世“脱佛入儒”、高唱儒教之第一人,开江户风气之先的作用和历史功绩则是不容抹杀的。这尤其得益于弟子林罗山与松永尺五对其思想的扬弃与传承。其身后所形成的“京师学派”无疑已成为构筑日本江户思想系谱之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