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腹水各种证型与性别、年龄、ALT、AST、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进而总结出本病的证型分布规律,为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收集162例临床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皮尔逊(person test)相关性检验,分析性别、年龄、ALT、AST、Child-Pugh分级对证型分布的影响。
结果:
1、不同性别、年龄段、ALT段、Child-Pugh分级患者证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126例,女性36例,男女比例为3.5:1,不同性别患者中证型出现频率为男性: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胆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血瘀型>寒湿困脾型,女性:肝肾阴虚型>肝胆湿热型>脾肾阳虚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血瘀型>寒湿困脾型。患者年龄最小的为25岁,最大的87岁,平均年龄55.3岁,各年龄段患者中证型出现频率为青年:肝肾阴虚型>肝胆湿热型=脾肾阳虚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血瘀型>寒湿困脾型,中年:肝肾阴虚型>肝郁气滞型=肝胆湿热型>脾肾阳虚型>肝郁血瘀型>寒湿困脾型,老年: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肝胆湿热型>肝郁气滞型>寒湿困脾型>肝郁血瘀型。各ALT段患者中证型出现频率为ALT<40U/L时: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胆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血瘀型>寒湿困脾型,40U/L肝胆湿热型=脾肾阳虚型>肝郁气滞型>寒湿困脾型>肝郁血瘀型,ALT>80U/L时:肝肾阴虚型>肝胆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脾肾阳虚型>肝郁血瘀型>寒湿困脾型。Child-Pugh分级中,所有证型均在B和C级出现,其中C级较之B级更多,各级患者中证型出现频率为B级: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肝郁气滞型>肝胆湿热型>肝郁血瘀型>寒湿困脾型,C级: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胆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血瘀型>寒湿困脾型。
2、不同AST段患者证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其中肝郁气滞型、肝郁血瘀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均在40U/L80U/L时多见,各AST段患者中证型出现频率为AST<40U/L时: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胆湿热型>肝郁血瘀型>肝郁气滞型>寒湿困脾型,40U/L脾肾阳虚型>肝郁气滞型>肝胆湿热型>肝郁血瘀型>寒湿困脾型,AST>80U/L时:肝肾阴虚型>肝胆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脾肾阳虚型>寒湿困脾型>肝郁血瘀型。
结论:证型分布可能与AST相关,有规律可循;而与不同性别、年龄段、ALT段、Child-Pugh分级患者证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分布较均一。研究还表明,肝肾阴虚证在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腹水中最多见,由此可见,在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论治中,以滋肾柔肝,养阴利水为基础,是阻断和逆转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继续恶变,延长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生存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关键,实为治本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