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贫困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需要面临经济、学业、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能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关注。一部分贫困生因家庭经济条件表现出自尊水平偏低、社会支持获得水平较低、心理幸福感不高等问题,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处于劣势,影响自身的发展。目前针对贫困大学生社会给予了许多物质支持,如在高校获得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在家庭生源地领取生活保障金等,同时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关注更多的是消极心理的预防和治疗,形成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发展倾向,而对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发展和教育不多。因此,有必要开展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自尊和心理幸福感的研究来帮助贫困大学生提高自尊水平、有效使用社会支持、提升他们的心理幸福感,以使他们顺利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达到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同步成长的同时开发个人潜能和完成自我实现。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抽取延边大学600名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了解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心理幸福感的水平,以及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心理幸福感水平的差异性,并结合访谈调查的方法,探讨和分析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心理幸福感水平影响。 通过对调查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本研究最终形成以下4个结论: 1.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水平总体及各维度水平良好、总体呈自信水平、心理幸福感总体及各维度处于一般水平。 2.非贫困大学生自尊水平总体高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与他人积极关系、控制环境两个维度上非贫困大学生要高于贫困大学生。 3.不同性别、年级、民族、学科、生源地、困难等级变量对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心理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 4.贫困大学生自尊、社会支持和心理幸福感具有显著正相关,且自尊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之间起中介变量。 针对结论,提出了六点建议: 1.建设具备心理咨询技能的辅导员队伍,为贫困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做好基础工作; 2.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资助体系,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全面的社会支持; 3.结合校园文化特点,运用新媒体使贫困大学生充分利用社会支持资源; 4.通过团体咨询,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贫困大学生自尊水平; 5.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关注和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6.完善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