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对艾米莉·狄金森诗中的圣经原型进行研究,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再现了诗人一生对于宗教的态度,信仰的追求,以及对于死亡、永生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引言部分包括狄金森的宗教观成因,弗莱原型批评理论的介绍,以及运用该理论分析狄诗的可行性。孩提时代生活的基督教氛围及爱默生的超验主义造就了女诗人独特的宗教观。弗莱认为,《圣经》作为神话和传统以原型的形式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中,而狄金森与《圣经》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运用原型理论分析狄诗的基础。 正文部分共分三章,分别从原型主题、原型自我和原型意象三个方面分析狄诗的圣经原型。 第一章探讨诗中的原型主题。受超验主义的影响,狄金森对上帝的态度由敬仰转为嘲讽和背离。她终生未成为基督徒,未成为上帝的选民,以一个叛逆者的姿态游离于上帝的伊甸园之外,这是人类失去伊甸园的写照。与此同时,诗人认为自然即天堂,试图在大自然,在自我心中建立自己的上帝,并最终在自然与诗歌中创造了不朽,创造了自己的伊甸园,即“复乐园”。 第二章分析诗中的原型自我。首先诗人以基督耶稣为原型,期冀自己忍受剧痛后可以被上帝所爱,表现出对上帝的渴望与依赖;其次,诗中“我”的原型为雅各,雅各与上帝的搏斗意味着狄金森对上帝的质疑以及与其信仰的搏斗;最后,诗中的“我”以亚当为原型,亚当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后成为园丁,在大自然下世代劳作,狄金森成为自己生活的园丁,通过自然与诗歌建立新的伊甸园。 第三章讨论诗中的原型意象。“旅行”暗含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徒步走向心中的伊甸园,听到了被上帝救赎的声音。另外,“光”意味着来自天堂的信息,狄金森拒绝光明,拥抱黑暗,表现出对上帝的背离和排斥。“饥渴”的意象辛辣地讽刺了上帝的吝啬和冷漠,从而促使诗人在自然与诗歌中找到了更慷慨的圣餐。最后,则是狄金森对“圆”的意象的使用,她描写四季的更替暗含象征意义,认为通过参与自然界的“仪式”,可以在自然中获得永生,体现了她对永恒的信仰和追求。 综上所述,狄金森在主题、自我、意象三方面对《圣经》的自觉运用,充分体现了她的宗教观,即对上帝的敬仰、背离,直至最终建立了自己心中的上帝,也使其诗作具有了永恒的魅力。结尾部分还将论述狄金森宗教观对20世纪现代派的影响,突出地体现在尼采的“上帝死了”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