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炜、张承志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从20世纪“人文精神”大讨论开始就一直高举信仰的旗帜,备受人们关注。大讨论时期有一种说法,就是从民间找寻人文精神。二张在写作中遵循了这一点。张炜发现了与城市有着一定对立概念的“民间”的自足、精神的丰富以及道德的力量。张承志选择了“民间”,也就是选择了“哲赫忍耶”这一在大西北有着极大生命力的穷人的宗教。“二张”的选择都符合他们对信仰的一贯追求。作为有着崇高使命感的知识分子,他们试图从“民间”寻找到和民众的结合点。而选择“民间”也同作家经历有着一定的联系。他们都经历了“文革”这一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的事件。张炜的《你在高原》和张承志的《金牧场》都在某些层面上对此有所叙述。回顾过去,张炜认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切都尽在沉默中。张炜对待“文革”的态度同官方对待“文革”的态度以及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有莫大关联。文学远离政治,似乎才可以保住本真。“人文精神”大讨论时期,也有很多评论家普遍认为政治对文学的干预是影响文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张炜的沉默也是很多作家的不自觉选择。相较于张炜的沉默,张承志就比较积极,对“文革”进行不懈言说,力图从“文革”中找到意义,只是这样的意义到底有多大价值仍旧有待考证。他看重的更多是“文革”中处在权力统治下民众的力量,虽然这种力量值得怀疑。二张也有着共同的精神导师,那就是鲁迅。他们都非常尊崇鲁迅这一伟大的文学家,从他的身上汲取了无穷力量。不过,张炜相较于张承志和鲁迅,在知识分子与大众这个问题上则显得稍微平和一些。本篇绪论部分主要是介绍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以及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第一章主要是对张炜和张承志的“民间”进行描写,从而分析其对民间的不同取舍。第二章主要是分析共同经历过“文革”的张承志和张炜的“文革”叙事。第三章主要是以张炜和张承志共同对鲁迅的尊崇为基点,分析他们面对同一精神偶像时略有差异的态度,希望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能够保留住一份精神的力量,来对抗物质。最后得出结论:二张自觉地选择精神,并且想要以此来唤醒更多的知识分子、更多的国民。只是,张炜试图从传统的仁义道德中去寻找精神,张承志试图从宗教中去寻找精神。不过,中国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整个世界也在一次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处在高度物质化的阶段。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摒弃物质,选择精神,固然初衷很好,不过仍旧需要去深思。如何在时代与理想、物质与精神之间寻求平衡,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