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中国北方主要农作物物候影响及潜在适应性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ypig_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暖已开始对我国农业生产带来影响,多项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温进一步增加,农作物生育期会进一步缩短,产量会降低,这将直接影响国家粮食生产,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气候变化对作物物候造成的影响展开研究,旨在预估未来气候条件下,北方主要作物物候的时空变化趋势,确定未来作物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在适应性。  本文使用MCD12Q2物候产品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的作物物候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利用40个有长时间序列记录的站点研究了中国北方近20年来玉米生长热量资源、生育期的时空变化特点,通过校验后的统计降尺度模型,预估了北方地区265个站点未来A2(中高排放情景)和B2(中低排放情景)两种情景下热量资源的变化趋势,并推求了北方不同地区未来适宜的作物品种及种植结构变化趋势,为制定和实施气候变化适应对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在传统统计降尺度模型的基础上,使用基于累积分布函数的校验方法校正了SDSM模型,获得了更精准的A2和B2情景下中国北方265个站点2050s(2040-2059年)、2080s(2070-2089年)逐日温度预估数据。该方法有效地校正了统计降尺度模型逐日温度模拟结果,可以为预测未来物候变化趋势所需要的日尺度数据,特别是作物生长季出现的日期判断上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基础。  2、华北作为我国小麦、玉米的主产区,其空间跨度造成的气候差异为研究南北地区作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和物候特征分异规律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为后续开展更大范围的作物物候适应性潜力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与地面观测物候数据比较,评估了MODIS物候产品MCD12Q2在华北一年两作区的时空精度,分析表明MODIS物候产品提取的冬小麦和夏玉米物候数据与地面观测值一致性较好,可进行空间上物候变化趋势的广泛应用。该研究突破了MODIS物候产品验证主要集中在一年一作区及自然植被上的局限,验证了MODIS物候产品在一年二作区应用的可行性。  在此基础上,从该产品中提取有逐日气象观测数据的33个地面点的冬小麦返青期、成熟期和夏玉米出苗期、成熟期的日期,计算了作物有效积温,发现冬小麦从返青期到成熟期≥0℃有效积温和年均温并无显著相关性,说明未来冬小麦在此生育阶段的可调节性较小,适应潜力可能会集中在冬前生长部分;另一方面,夏玉米从出苗期到成熟期的的≥10℃有效积温和年均温有较好的关系,说明夏玉米在华北地区空间上可能存在品种差异,未来可随着气候变化进行调整,潜在适应性较强。  3、北方地区是我国玉米主产区,通过分析该区近20年的玉米物候观测资料,发现玉米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对于阐明玉米品种空间分布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未来气候条件下玉米物候、品种及种植结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北方地区玉米生产典型区1992-2012年40个有长时间序列记录站点的物候信息与年均温度及≥10℃有效积温之间的关系发现:随着年际之间的气温波动,玉米自身进行着生育期的调整,年均温每升高1℃,玉米生育期大致缩短3-5天;年均温11℃可能为春夏玉米的分界阈值,也就是一年一作和一年两作种植方式的温度划分基线;东北和西北地区作物在1992-2012年20年间对气候变化响应大于华北地区,潜在适应性更强。  4、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了解农作物物候及潜在适应性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决策尤其重要。论文利用降尺度模型获得的未来A2、B2情景下2050s和2080s的日温度变化数据,按热量资源和作物生长起止时间,预测了北方地区未来热量资源变化趋势和40个站点未来玉米品种及种植结构的可能变化,为不同区域未来应对气候变化选育玉米品种提供了参考数据。  
其他文献
周期性股票是指支付股息非常高(当然股价也相对高)并随着经济周期的盛衰而涨落的股票,这类股票多为投机性股票。与之对应的是非周期性股票,主要是那些生产必需品(如食品和药
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和土地生产力急剧下降。研究该区域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对于
变压器、电抗器等高压电气设备的局部放电带电检测是判断设备内部绝缘状态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但测试现场干扰信号源多且复杂,对检测人员的技术和经验水平要求很高。目前国内外现有的检测技术在干扰信号处理上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在这种背景下,开展局部放电带电测试干扰信号处理的研究分析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本文从局部放电机理出发,深入研究了几种常见的局部放电类型,明确了在局部放电检测中干扰信号的来源、类别和形式,并对其抑
水稻4号染色代体长臂108.1cM~114.0cM遗传区段位于染色体长臂下端,根据单位遗传距离对庆的物理距离对应的物理距离推算,该区段物理长为1.6Mb左右.我们在原有的一个重叠群的基
本文分析了变电站防误闭锁装置的发展过程,介绍了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特点。随着数字化变电站和IEC61850标准研究的不断深入,实现数字化在线式微机防误闭锁系统提上了日程,本文介绍了防误闭锁系统规则库的生成方法,设计了适用于数字化变电站的微机防误闭锁系统的整体架构。本文分析了IEC61850标准中关于GOOSE通信模型的内涵和实现方法,基于GOOSE通信模型设计了间隔层IED实现防误闭锁的方案,并讨论
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的诞生时间并不长,作为新型的多电平控制拓扑和模块化程度高便于拓展等优势已经逐渐应用在各种高压大电流场合,尤其是高压直流输电的换流站等。本文对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的相关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子模块电容电压均衡和环流的抑制做出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对所提出控制策略进行了实验验证。详细地介绍了MMC的运行原理,建立M
随着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10kV及以下配电网络越来越复杂,配变分布越来越分散,怎样科学的监测和控制管理配变,保证配电网供电质量和稳定可靠运行成为配电自动化的关键。配电电
第一部分、一氧化氮通过PKG途径抑制大鼠背根节神经元GABA诱发内向电流;该研究应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研究NO供体硝普钠(SNP)对分离的大鼠背根节神经元GABA诱发内向电流的
该研究主要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技术观察了脑桥PbN味觉神经元的基本电生理特性及CNA对其下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大鼠PbN内存在不同类型的味觉神经元,大部分对多种味觉刺激起反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电力负荷的增长速度十分迅猛。在这种情况下,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特高压输电线路具有送电距离长、传输容量大、能量损耗小、节约线路走廊等特点,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特高压线路具有严重的过电压问题,这已经成为特高压输电系统设计中出现的关键问题,它不仅影响系统中各种电力设备绝缘等级,同时将影响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针对系统中出现的各种类型的过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