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TMD)是一类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而又有共同发病因素和临床主要症状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可单独累及颞下颌关节或咀嚼肌也可二者都累及。是口腔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因素复杂,尚无单一的致病因素,其症状复杂,主要症状之一是下颌运动异常,其中关节绞锁是较为严重的一种,是临床进行治疗的主要阶段,多采用综合保守疗法。稳定型()垫是治疗颞下颌关节绞锁一种常见的方法,因此而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但是对()垫的临床疗效、调磨方法的评估及治疗机制的探索尚有不完善。而下颌运动异常是否改善是临床上关于()垫治疗临床疗效评估的一个依据,咀嚼运动是下颌运动中最重要的功能运动,是下颌行使咀嚼功能时所作的运动。它即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又受到颞颌关节、咀嚼肌、咬合状态及口腔粘膜等外周感受器传入冲动的反馈性调节。通过研究咀嚼运动可以探讨咀嚼时颞颌关节及咀嚼肌的病理生理状态。受实验技术或实验仪器的影响,以往在研究下颌运动或咀嚼运动时的参考点多选择切牙点,在铰链轴理论基础上对髁突点为参考点的研究显示,对髁突运动轨迹的描记缺乏稳定性。近年来应用在临床描记髁突运动是在运动中心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一系列新的描记技术。运动中心是将髁突描记为滑动着的旋转轴,开闭口时其运动轨迹可看作是沿关节凹滑动的盘突复合体的中心,其轨迹稳定,受其他因素影响小,最能代表髁突的运动,但因计算方式过于复杂,曾经只作为一种理论值而无法在临床实现。本世纪初在计算机技术与图像分析技术结合下发展起来的超声三维下颌定位技术能比较准确的记录并显示下颌各参考点包括切牙点和髁突运动中心的运动轨迹。并可以通过髁突电子位置分析(electronic postion analysis,EPA)对髁突静态位置进行描记,反映出髁突运动中心在不同的牙尖交错位咬合状态下方向和距离的变化情况。将这种技术应用于正常人的咀嚼运动特征以及TMD患者革垫治疗前后咀嚼运动变化特征的分析目前国内外尚未见详细的报道。
本研究从北京口腔医院的学生中选取33名正常()作为对照组,从颞下颌关节门诊2007年8月至2008年12月就诊的病人中选取诊断为关节绞锁并愿意接受()垫治疗的患者16名,共17侧关节绞锁,进行下颌稳定型()垫治疗,运用超声三维下颌定位技术进行指导性()垫调磨,观察治疗前后髁突运动中心点在咀嚼运动中的运动特征及变化;比较()垫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咀嚼运动的差异。为进一步探索关节绞锁患者在咀嚼运动中的下颌运动特征,并为探讨()垫治疗的机理和疗效的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正常人咀嚼不同性质的食物时其双侧髁突运动中心在矢状面和水平面上均有显著性差异,随着食物硬度和韧度的加大,髁突在咀嚼运动时的轨迹表现出明显集中化的趋势。
2.关节绞锁患者在咀嚼不同性质食物时患侧髁突运动中心的运动范围较正常人减小。
3.而经稳定型()垫治疗后关节绞锁患者咀嚼不同性质的食物其髁突运动中心的运动范围有明显改善,且与正常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