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涡流管以其简单的结构,广泛的适用条件以及高效的能量分离性能,一直受到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重点关注。虽然涡流管已大量的投入到生活生产中,但由于其内部复杂的流动变化,众说纷纭的能量分离机理,使得人们仍未能完全掌握其工作原理。传统的涡流管研究多关注其制冷效应,而涡流管能同时产生冷、热双流体。因此,涡流管在制热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以及巨大的理论研究价值。本文以逆流型涡流管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涡流管以其简单的结构,广泛的适用条件以及高效的能量分离性能,一直受到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重点关注。虽然涡流管已大量的投入到生活生产中,但由于其内部复杂的流动变化,众说纷纭的能量分离机理,使得人们仍未能完全掌握其工作原理。传统的涡流管研究多关注其制冷效应,而涡流管能同时产生冷、热双流体。因此,涡流管在制热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以及巨大的理论研究价值。本文以逆流型涡流管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两种方法对涡流管的工作性能与能量分离机理开展研究,并将涡流管的制热效应拓展至天然气生产领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开展了三种型号(Ⅰ、Ⅱ、Ⅲ型)、四种结构的涡流管性能试验。研究喷嘴流道数目、涡流管尺寸、冷端出口管径、入口压力、冷流率对能量分离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几何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涡流管在改变压力与冷流率条件下,其能量分离的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在冷流率为20%-100%的范围内,随着冷流率的上升,制冷效应先上升后下降,而制热效应则一直随着冷流率的上升而提高。当冷端出口管径为8mm时,在入口压力达到0.3MPa之后,涡流管的制冷制热效应不再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当冷端出口管径为12mm时,在入口压力为0.1MPa-0.5MPa范围内,涡流管的制冷制热效应随着压力的上升而提高。在不同结构的对比上,Ⅱ型涡流管的制冷制热性能均优于Ⅰ型涡流管;Ⅲ-2型涡流管的制冷性能优于Ⅲ-1型涡流管,而制热性能弱于Ⅲ-1型涡流管。采用ICEM建立结构化网格,应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建立四流道与六流道喷嘴涡流管数值模型,分析管内压力场、速度场以及温度场规律。在径向压力分布上,静压在径向上由轴线向管壁处不断增大,在壁面处达到最大值;压力在径向则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无量纲管径0.9附近达到最大值。在压力沿轴向分布上,由涡流管入口到热端出口的方向上,静压与总压均表现为离涡流管入口距离越远,压力值越大的趋势。在切向流速分布上,在入口处,涡流管的切向流速最大,沿着流动方向,从气体处到热端出口的方向,涡流管的切向流速不断减小,从入口处到冷端出口的切向流速也不断减小。径向流速上,在热端管内,距离涡流管入口越远,径向流速的值越小。在同一轴线位置,随着径向位置的增大,涡流管内径向流速从轴线处由零减小为负值,再增大到一个正值的最大值,最终在管壁处减小为零。在轴向流速上,涡流管内管中心的是内旋流,其轴向速度为正值,从冷端出口流出;位于管外周的是外旋流,其轴向速度为负值,内外旋流之间为轴向零速度面。在二次流作用下,涡流管内出现显著的能量分离。采用SRK真实气体模型,采用甲烷作为工质气体。对高压条件下,涡流管的能量分离效应进行了模拟,在在高压条件下,涡流管的流场变化与低压条件下类似。但是由于焦耳—汤姆逊效应,使得热端出口气体的温度有可能低于入口气体温度。在相同出入口压力条件下,甲烷气体通过涡流管节流后的温度略高于通过节流阀后温度。在涡流管结构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涡流管大小的变化,涡流管入口的流量增大的系数为大小增大系数的平方值。以制热效率为依据,在入口压力2MPa、出口压力1MPa的条件下,涡流管的最佳冷流率范围为60%左右;入口压力5MPa、出口压力2MPa时,最佳冷流率范围为60%—80%;在入口压力为9MPa或13MPa,出口压力为2MPa时,最佳冷流率范围为75%—80%。
其他文献
石油作为能源中的重中之重,是国民经济战略发展的命脉,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以及石油产量的提高已经成为解决世界能源危机的主要途径。然而,目前油田中大规模采用的地面抽油机普遍存在系统效率低、稳定性差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潜油直线电机抽油机应运而生,通过置于井下的直线电机带动抽油泵柱塞上下往复运动实现举升抽油的目的,省去了地面抽油机、抽油杆等中间环节,提高了抽油效率,是传统抽油机的重大变革。本文根据
我国成品油管道运行期间经常发生由于杂质堵塞设备导致的管道停输事故,例如兰-成-渝成品油管线、齐-宿成品油管线、青-济-邯成品油管线等。对兰-成-渝成品油管道中的堵塞物取样分析,腐蚀产生的铁的氧化物约占70%,其余为管道施工时存留的石子及焊渣。随着管道的运行,清管杂质中氧化铁的量并未随清管操作的不断进行而显著减少。由此可见,杂质中的氧化铁不仅来源于施工期间管道暴露于大气中产生的浮锈,也来源于管道的内
本文针对双馈风力发电机(DFIG)的传统励磁系统的不足,同时对网侧变换器和转子变换器进行优化。对于转子侧变换器,通过对准Z源变换器拓扑结构合理地改造,构建了基于准Z源变换器的DFIG的励磁系统,并对其控制策略和低电压穿越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于LCL滤波的网侧变换器,提出了部分电容电流前馈的变换器侧电流反馈控制方案,以应对电网电压畸变造成的并网电流谐波问题。针对低电压跌落问题,对DFIG的运行状态
化石燃料的枯竭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新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成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中,电催化作为新能源技术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受到当代科研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近些年来,石墨烯由于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和优良的电化学性能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随着石墨烯研究的快速发展及材料制备技术的不断革新,其它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的材料,如过渡金属硒化合物,因其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低廉的价
原油破乳是油田生产中的重要环节,通常施加高强电场可促进油中水滴发生聚并,加速油水分离。然而,驱油药剂的存在将改变液滴界面的动态响应,致使液滴间难以发生聚并,电脱水器的脱水效率降低。目前经典的静电聚并理论难以阐明这一科学问题来指导工业生产。本文通过微观实验研究了直流电场作用下油中水滴的聚并准则与界面特征演变规律,揭示了复杂液滴发生不聚并的微观机理以及聚并过程中的界面响应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油田采出液为油、水和溶解气等多相混合介质,并且采出水溶液具有高矿化度的特点,往往造成集输管道和原油沉降罐、原油储罐发生严重腐蚀。因此,本文通过改变温度及油水混合状态,利用腐蚀失重法、丝束电极(WBE)技术及电化学交流阻抗(EIS)检测方法,研究了20#钢整体和局部腐蚀时空关系,总结了不同影响因素下20#钢的腐蚀规律,探讨了20#钢在不同介质中的腐蚀机理。首先,通过腐蚀失重法和丝束电极技术,研究了2
随着油田开发周期延长,油井生产原油的含水率逐渐升高,对于原油尚未脱水或脱水程度不高的输油管道,尤其是起伏管道,在输送过程中会在管道特定位置形成积水。管道内的积水为管道内的电化学腐蚀以及细菌腐蚀提供了一定的介质和环境,长此以往,便会发生腐蚀,严重影响经济效益甚至人身安全。积水的存在还会直接增加管道维护费用,而且限制管道的运输能力、威胁管道的安全运行。本文通过理论公式、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输油
目前,油气混输管道已被用作覆盖大部分渤海,南海和大部分东海的主要交通方式。油气混输管道与单相运输管道一样,需要面管道运输安全问题的巨大挑战。而管道泄漏问题一直是管道安全生产维护领域的难题,且事故发生率较高,是影响管道稳定可靠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实时、有效的检测方法来保证油气混输管道的安全、正常运行,但是常规的油气混输管道的泄漏检测方法都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声波法泄漏检测技术是现代检测
W/O型原油乳状液是油田现场较为常见的一种采出液形式。由于三次采油过程中采用注气驱方式,会使得采出的W/O型原油乳状液处于带压溶气状态,而现阶段对不同溶气种类下溶气原油乳状液的特性研究还较为欠缺。本文利用带压溶气原油乳化装置在不同溶气环境(CO2、CH4、N2)和不同溶气压力(1MPa、2MPa、3MPa)条件下,对长庆原油进行带压乳化,并通过溶解度测定装置、溶气原油乳液稳定性分析装置、界面张力仪
为了系统研究X70钢在直流杂散电流不同干扰方式(阴极干扰、阳极干扰和阴阳极交替干扰)、不同电流密度(小直流、大直流)下的极化特性。设计一套直流干扰下的电化学测试装置,实现了以下功能:(1)直流电流对工作电极进行干扰的同时进行电化学测试;(2)既能进行阳极干扰又能进行阴极干扰下的测试;(3)准确控制施加在工作电极上的干扰电流大小;(4)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应用电化学方法测试X70钢的电位曲线、极化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