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城市人口空间集聚效应日趋明显,而城市的无序蔓延使得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大幅上升,对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保护造成了巨大压力。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许多城市开始大力推进公共交通发展,其中又以轨道交通建设为重点。通过统筹安排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以及城市整体规划的设计与实现,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更新模式,优化存量用地,既可以满足城市发展的空间需要,又能促进城市空间利用向格局紧凑、功能丰富以及低碳环保转变。轨道交通导向发展(TOD)是一种以公共交通为依托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模式,其主要理念是以轨道交通枢纽为核心,在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的站点周边区域实现空间紧凑、高密度发展以及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TOD研究起源于美国,在西方许多国家均有成功实践。国内对于TOD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其作为规划建设高密度宜居城市的重要思路,正在被中国主要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理念。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梳理了TOD概念、测度和优化的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基于“节点-场所”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TOD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以中国典型城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探究了“联系”维度对于“节点-场所”模型的补充是否合理以及不同站区范围的划定是否对TOD评价指数产生影响;从站址优化和站区优化两类优化问题出发,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并以杭州市和上海市的部分区域作为案例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的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水平最高,土地利用水平呈圈层式分布,杭州市站区可达性水平最好,杭州市、武汉市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表明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具有规模效应,先发城市可以更好地融合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但站区可达性建设需要重视;(2)“联系”维度为“节点-场所”模型增添了有效信息,而站区范围对指数值总体方向影响不大;(3)两类优化方法均能较好地与实际相结合,对于TOD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可以为城市TOD规划和建设提供建议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