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围促生细菌和丛枝菌根真菌对生姜和马铃薯青枯病的影响

来源 :青岛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e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广泛分布于陆地各生态系统中,与90%以上的植物形成互惠共生体,能够改善植物营养状况与水分代谢、抑制病原物、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促进生长和增加产量。一些与AMF共同生活在相同生态位的植物根围促生细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植物抗逆性、拮抗病原物、降低病害和促进植物生长,而且还能促进AMF的生长发育、增强其促生防病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一些种类的AMF与PGPR可协同作用、相互促进而更有效地发挥生理生态功能。特别是AMF和PGPR在与病原物竞争光合产物、生态位、促生防病等方面能协同发挥作用。近十年来,AMF的生防效应,尤其是其与PGPR相互作用对植物土传病害发生发展的影响倍受关注。植物细菌性青枯病作为目前世界上危害最大、分布最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植物病害之一,目前尚缺乏有效防治技术。AMF+PGPR+线虫病害互作效应已有部分报道,尚缺乏对于AMF+PGPR+细菌病害互作体系的研究。本试验旨在确定不同组合AMF+PGPR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评价各组合AMF+PGPR促进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和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生长、拮抗青枯菌、降低青枯病危害的效应,并初步探索AMF+PGPR防控生姜和马铃薯青枯病的作用机制,为控制该类土传病害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为研发 AMF和PGPR二元生防制剂奠定基础。  本研究从山东临沂选择样地,采集生姜和马铃薯根区土壤和根系样品,以及青枯病发病植株。采用湿筛法分离和测定 AMF孢子数量、形态学方法鉴定 AMF种类;平板法分离健康植株根系以及根围土壤中 PGPR、对峙培养筛选具有拮抗青枯菌效应的PGPR菌株和从发病的生姜和马铃薯植株上分别分离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在此基础上,于温室条件下试验不同PGPR菌种(菌株)对生姜和马铃薯生长和青枯病的影响;评价不同组合AMF+PGPR防治青枯病和促进生长的效应;于严格控制条件下初步探索AMF+PGPR降低生姜和马铃薯青枯病的作用机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  (1)本调查从生姜样地分离到AMF2属11种,其中无梗囊霉属(Acaulospra)2种,球囊霉属(Glomus)9种;双网无梗囊霉(Acaulospra bireticulata)、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为优势种。从马铃薯样地则获得3属10种,其中,无梗囊霉属2种,球囊霉属7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1种;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摩西球囊霉和地表球囊霉为优势种。获得拮抗生姜青枯菌的PGPR20株,其中,抑菌圈≥5mm有7个菌株(Pseudomonus sp),s1-10、s3-11、s5-8和s6-4为抑制能力最强的菌株;拮抗马铃薯青枯菌 PGPR25株,其中,抑菌圈≥5mm有8个菌株(Bacillus sp.),m1-12、m3-4、m4-7和m5-13为抑制能力最强的菌株。分离到生姜和马铃薯强致病力青枯菌菌株分别为RS1和RS2。  (2)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S1-10、S3-11、S5-8和S6-4不同程度的促进了生姜的生长,其中S1-10和S3-11处理的株高、姜块重、植株总重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姜对青枯病的防效最大,分别为88%和76%。接种m3-4、m1-12和m5-13处理的马铃薯的薯块重和植株总重量均显著高于对照,m3-4和m1-12处理的青枯病病情指数和防效分别是32、62%和44、48%,防治效果最大。  (3)与单接种AMF或PGPR相比,一些AMF+PGPR组合能够促进AMF的侵染和PGPR在生姜和马铃薯根围的定殖;AMF+PGPR组合能显著增加生姜和马铃薯株高、茎粗、地上鲜重和干重、薯/姜块重,其中AMF摩西球囊霉(G.m)与PGPR Bacillus S3-11组合以及地表球囊霉(G.v)与S3-11组合对生姜的促生效果最大;Gm+Bacillus M3-4以及Gv+Bacillus M3-4对马铃薯的促生效果最大。Gv+Bacillus S3-11对生姜青枯病的防效达到了50%。Gm+M3-4和Gv+M3-4对马铃薯青枯病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效果分别为65%和70%。  (4)接种AMF、PGPR、AMF+PGPR处理均能增加生姜和马铃薯叶片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与接种青枯菌对照(RS1或RS2)相比,Gv+S3-11+RS1处理的生姜POD、SOD、PAL和CAT活性最高,分别为86.7 mg/g·min、79.8 U/g、68.1 U/g·min和82.8U/g·min;接种AMF和PGPR处理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Gv+M3-4+RS2处理的马铃薯叶片SOD、PAL和P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MDA含量则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这些结果表明,AMF和PGPR能够通过诱导和提高植物防御性酶活性抑制青枯菌、降低青枯菌的为害、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本研究结果对于丰富我国农田生态系统中AMF和PGPR资源与分布状况,了解和掌握生姜和马铃薯根围AMF与PGPR的分布情况具有实际重要意义。特别是获得的拮抗青枯菌高效的PGPR菌株、确定的能协同降低青枯病害发病程度的优良AMF+PGPR组合,不仅为下一步开展大田试验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而且对进一步探讨防控青枯病的途径提供了新思路和技术基础,将有力推动我国AMF+PGPR协同防控土传病害的研究和发展。
其他文献
番茄青枯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 (smith) Yabuuchi et al)是一类危害严重的世界性病害。由于其可经土壤传播并在维管束中危害寄主,防治起来十分困难。植物内生细菌作为病害的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是我国乃至东南亚稻区的重大害虫,为了探明白背飞虱灾变的行为生态机制及自然调控机理,本文就水稻-白背飞虱-尖钩宽黾蝽Microvelia horvat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是雀麦花叶病毒科(Bromoviridae)黄瓜花叶病毒属(Cucumovirus)的典型成员,是危害茄科、豆科及葫芦科等蔬菜作物的最主要的植物病毒
小麦叶锈病是一种世界性小麦重要病害,严重发生造成小麦40%甚至更高产量损失。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候条件更合适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和蔓延,使小麦叶锈病发生日益严重。培
诺氏虫疠霉(Pandora nouryi Humber)隶属于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虫霉目、虫疠霉属,是蚜虫的专性寄生菌。该菌在春秋两季常引起蔬菜田蚜虫大面积流行病,能有效地控制菜蚜的发生
本文于2002年4月至2003年10月在福州金山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教学实习茶园、福安溪柄、安溪城关和武夷山市郊四地茶园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进行系统调查,并应用主成分分析及聚
益微制剂是由中国农业大学根据植物微生态学原理研制成功的新型微生物制剂,由多种有益内生细菌经过特殊发酵工艺制备而成。益微制剂的主要成分为芽孢杆菌,施用益微制剂可有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