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用化学方法去除日本大耳白兔双侧胫神经的雪旺氏细胞及髓鞘,制成去细胞神经基膜管,将NGF(神经生长因子)与神经基膜管复合,桥接成年wistar大鼠坐骨神经10mm神经缺损,进一步探索NGF与异种去细胞神经基膜管复合后用于异种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选用成年日本大耳白兔15只,切取兔双侧胫神经各4cm,随机抽取15例新鲜神经,分别取其中2cm行流式细胞法检测MHC-Ⅱ类组织相容性抗原,其余2cm行去细胞处理后再行流式细胞法检测MHC-Ⅱ类抗原及组织学、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另15例新鲜神经分别剪成1cm长度,经化学方法制成去细胞神经基膜管,其中15段用4500U/ml的NGF溶液4℃浸泡24小时;另15段置于无菌PBS缓冲液中4℃保存备用;根据移植物的不同,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实验组(A组):去细胞异种神经基膜管复合NGF移植组、对照组Ⅰ(B组):去细胞异种神经基膜管移植组、对照组Ⅱ(C组):自体神经移植组。分笼喂养,术后1个月行神经电生理检测,包括胫后肌群运动诱发电位,再生神经的传导速度;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透射电镜等方法对移植段远端吻合口再生神经纤维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对再生有髓神经纤维的数量、密度、直径及雪旺氏细胞的密度进行量化分析。结果:移植前新鲜神经组MHC-Ⅱ类抗原检测值为72.14±19.88,去细胞组MHC-Ⅱ类抗原检测值为4.19±3.11,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透射电镜观察显示为胶原性管道,无细胞成分;术后1个月,3组动物行走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处死前行运动诱发电位检测,A组的神经传导速度为21.16±2.31,B组的神经传导速度为13.37±1.89,C组为21.43±2.18,A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神经恢复效果优于B组。组织学观察见3组移植体远端吻合口横切面再生神经纤维呈微束状,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纤维具有正常的形态和结构。结论:经化学萃取的去细胞兔胫神经基膜管能够移植于大鼠,成功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而且复合NGF的去细胞基膜管在神经修复质量上优于单纯的去细胞神经基膜管,更加接近自体神经移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