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化、城镇化加速了我国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实践,使得我国通过木材进口缓解国内供需矛盾的难度加大。解决木材和林产品供需矛盾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经过近30年的积累,我国林业生产逐渐摆脱要素供给不充分的状况,因而从技术、制度方面寻找提高林业生产效率的原因成为木材有效供给,林业转型的核心和关键。另外,山区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的区域,80%的贫困人口集聚在此,结合精准扶贫,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意义。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政府近年来持续加大对林业的政策投入,从制度层面探索提高林业要素生产率路径,取得良好成效。2003年中央发布《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2008年6月8日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被称为“第三次土地革命”的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由试点向全国各地区全面展开,由此成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发现已有研究缺乏对林业生产率的全面测度,对制度影响机理缺乏深入的探讨。因此立足当下,以林地可持续利用为目标,通过对已有文献梳理、回顾,以制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为理论分析基础,阐释林业领域制度变迁背景、诱因和内在逻辑基础上,建立理论框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对林业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分解,深入阐释制度对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结合理论和实证结果,提出一系列可行性建议,以期改善长期以来林业资源错配,生产效率低下的事实,并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林权制度变迁反映了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业相对价格变动下,个体和国家目标动态博弈;在林业生产领域,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是产权管制放松的必要条件。目前产权管制放松的外部环境初步具备,制度创新存在潜在利润空间。(2)参照SCP分析框架,本文构建了“资源属性——产权结构——农户决策——制度绩效——制度创新”理论框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阐释了基于林地资源属性的效率影响机理。实证结果很好的验证了本文所构建的理论框架。(3)运用DEA数据包洛法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全面测度,得出广东省林业生产率整体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林业生产率和林业第一产业GDP增长率总体表现基本同步变化的趋势;对林业生产效率收敛性检验表明林业生产效率整体呈收敛趋势,区域内部收敛速度高于区域间。进一步将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变化、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配置效率变化,得出林业生产方式属于技术进步型增长方式,林业技术效率贡献有限。最后,运用DEA-TOBIT两步法着重从产权角度分析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得出,考察期内,对林业生产效率作用显著的因素按照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依次为:税费制度改革、林权制度改革、农业经营格局、人力资本。表明在市场化和工业化背景下,现行制度框架内,林业生产效率越来越取决于制度的配置作用;制度的配置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这与区域的初始禀赋和外部环境密切相关。经济落后区域在人力资本、经营格局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差距显著。(4)在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测度的基础上,继续从微观层面对典型地区(广东省林权改革试点)样本农户林业生产要素配置进行补充研究。构建反映农户土地、劳动、技术要素配置意愿的农户模型并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加以实证,以揭示产权对农户要素配置意愿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税费改革、村集体经济、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农户改革满意度影响农户扩大经营规模的意愿;是否接受林业技术培训、村集体经济、农户家庭存款级别、社会资本、限额采伐制度影响农户新技术采纳意愿;村集体经济、产权认知、是否购买森林保险、物质资本、税费改革影响农户可持续生产经营意愿。综上所述,微观层面,产权制度、生计资本对个体生产要素配置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也给出了制度推进的着力点。(5)最后在供给测结构改革背景下,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林地可持续利用制度创新内容、探索制度创新的路径。林地可持续利用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侧重微观层面,实现产权进一步细分,提高农户生计资本;远期目标立足于宏观层面,促进产业间融合和新型经营模式的形成。林业资源属性及复杂的利益主体,决定制度创新与配套改革协调、同步推进。通过以上研究,揭示林权制度改革变迁机理,量化制度对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方向、程度,提出制度创新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