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泻心汤为清热解毒经典名方,由大黄、黄芩、黄连组成,临床广泛使用,但其有效成分的肝脏分布规律及转运机制不清楚,本研究观察泻心汤有效成分在大鼠肝脏的分布规律,并阐明其重要成分大黄酸的肝脏转运机制。 目的:本部分观察泻心汤有效成分在大鼠肝脏的浓度变化,阐明泻心汤有效成分肝脏分布规律。大黄酸有保肝作用,但也可引起肝脏毒性。肝细胞中大黄酸浓度是决定其发挥保肝作用还是产生肝毒性的重要因素,影响肝脏浓度的重要因素是介导其肝脏转运的转运体。本部分研究介导大黄酸肝脏摄取和外排的转运体,阐明大黄酸肝脏转运机制。 方法:建立和验证大鼠肝脏中黄连碱、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这11种泻心汤成分浓度测定的LC-MS/MS方法。大鼠分单次给药3组和多次给药2组。单次灌胃给予泻心汤后,分别于15 min,4和12h收集血液和肝脏;多次给药,每日1次,分别连续给药4和8w,末次给药后4h收集血液和肝脏。采用LC-MS/MS方法测定肝脏和血浆中11个成分的浓度,分析浓度变化的规律。大黄酸的肝脏转运实验首先使用大鼠肝切片、大鼠原代肝细胞探索肝脏中介导大黄酸摄取的可能的转运体;再使用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s)、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s)稳转细胞株确认介导大黄酸肝脏摄取的转运体,采用P-糖蛋白(P-gp)及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稳转细胞株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囊膜确认介导大黄酸肝脏外排的转运体;进一步使用在体肝灌流的方法考察抑制剂对大鼠肝脏及胆汁中大黄酸浓度的影响;最后,采用大鼠整体实验的体内研究方法,考察抑制剂对肝脏,血浆和胆汁中大黄酸浓度的影响。采用LC-MS/MS方法测定上述细胞、组织、血浆和胆汁中大黄酸的浓度。 结果:肝中浓度葸醌类成分>黄酮类成分>生物碱类成分,大黄酸浓度最高;除黄芩苷外,蒽醌类、黄酮类和生物碱类成分肝脏浓度均高于其血药浓度。随时间推移,蒽醌类和生物碱类成分肝脏浓度均随时间下降,黄芩苷随时间变化不明显,黄芩素随给药时间延长浓度降低,而汉黄芩素随时间增加而增高。多次用药后,随给药时程增加,肝脏大黄酸浓度增高,而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浓度降低;黄芩苷和汉黄芩苷肝脏浓度增高,而其苷元浓度降低。大黄酸肝脏转运研究中发现肝切片和原代大鼠肝细胞中大黄酸摄取为温度依赖性表明大黄酸的摄取有转运体参与;OATs抑制剂丙磺舒和OATPs抑制剂利福平使原代大鼠肝细胞对大黄酸的摄取显著降低,提示大黄酸为OATPs和OATs的底物。转染细胞摄取转运表明大黄酸主要由OATP1B3,OATP2B1和OAT2介导摄取,给予利福平和丙磺舒后,可显著降低细胞内大黄酸的浓度,其IC50分别为22.0、0.43和267.2μM。 BCRP转染细胞外排实验发现大黄酸可由BCRP介导外排,给予Ko143(BCRP抑制剂)后,大黄酸的外排显著降低,表明BCRP参与大黄酸的外排;而P-gp不参与大黄酸的外排;囊膜实验结果显示MRP2和MRP3不参与大黄酸的外排。给予利福平和丙磺舒后,灌流实验中肝脏中大黄酸的浓度显著降低,整体实验中肝脏中大黄酸的AUC0-2 h也分别降低了0.61和0.12倍(P均<0.05),进一步证实OATPs及OAT参与了大黄酸肝脏摄取;给予泮托拉唑(BCRP抑制剂)后肝脏中大黄酸的浓度显著增加,其AUC0-2 h增加了0.64倍(P<0.05),进一步证实大黄酸的外排主要由BCRP介导。 结论:泻心汤在大鼠肝脏中大黄酸浓度最高,大多数成分可在肝脏中浓集。大黄酸肝脏摄取由OATP1B3,OATP2B1和OAT2参与介导;大黄酸的肝脏外排由BCRP介导。同时本研究阐明了大黄酸肝脏转运机制,为大黄酸和含大黄的中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