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45~55岁女性围绝经期症状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的发生情况,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科学的干预措施,改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的生存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方法:基于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社区45~55岁的围绝经期女性600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更年期Kupperman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RSS)。用SPSS16.0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分析和处理。运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卡方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1.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6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59,有效率93.17%。2.研究对象平均初潮年龄为(14.92±1.77)岁,平均绝经年龄为(48.85±2.69)岁,平均妊娠次数为(2.47±1.12)次,平均分娩次数为(1.99±0.86)次,平均流产次数为(0.48±0.77)次。避孕方法的选择上以节育器和避孕套为主。3.本次研究对象的Kupperman评分量表的平均得分为(14.91±3.70)分,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是92.3%(516/559),围绝经期各种症状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疲倦乏力、焦虑、失眠、肌肉骨关节痛、头痛、头晕、忧郁、感觉异常、心悸、潮热出汗、蚁走感。4.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在不同的婚姻情况、受教育程度、就业情况、经济情况、妊娠次数、分娩次数、研究对象及其配偶慢性病情况之间具有差异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一般因素中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经济情况、妊娠次数、研究对象患慢性病情况。5.EPQ-RSC量表各维度得分情况:内外向(E)总分为(7.88±2.97)分;神经质(N)总分为(4.91±2.88)分;掩饰性(L)总分为(6.06±2.82)分;精神质(P)总分为(2.72±1.95)分。SRSS量表得分情况:社会支持总分为(45.33±7.39)分;客观支持得分为(12.53±2.92)分;主观支持得分为(25.00±4.39)分;对社会支持利用度得分为(7.80±1.84)分。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围绝经期女性的Kupperman评分量表得分与“内外向(E)”维度的得分、“掩饰性(L)”维度的得分、“社会支持”量表总分、“主观支持”维度的得分和“客观支持”维度的得分呈负性相关;Kupperman评分量表得分与“神经质(N)”维度和“精神质(P)”维度的得分呈正性相关;而Kupperman评分量表得分与“对社会支持利用度”维度的得分不具有相关性。结论:1.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高,各项症状中疲倦乏力、焦虑、失眠、肌肉骨关节痛、头痛五项症状的发生率偏高。2.围绝经期综合征受婚姻情况、受教育程度、就业情况、经济情况、妊娠次数、分娩次数等因素的影响。3.人格特征、社会支持情况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之间可能具有相关性。即外向型人格、社会支持多的女性较不易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而内向型人格、神经质型人格、精神质人格的女性较易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