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髓灰质炎曾在淮安市广泛流行并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自1956年有疫情报告记载以来,淮安市曾于1960年、1962年、1964-1965年、1971年出现过4次较大规模的流行,1965年是发病最高的年份,发病率高达10.11/10万.1963年开始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1978年开始在开展计划免疫,建立专业队伍,加强冷链建设和常规免疫,随着免疫接种率的提高,脊髓灰质炎的发病数和死亡数急剧下降.建立了敏感的AFP监测系统.1991年淮安市开始建立了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监测系统,监测工作覆盖了全市所有县区,设立哨点医院,开展主动监测,实行AFP快速报告、常规报告、零病例报告和报病奖励制度.1991-2001年淮安市共报AFP病例355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髓灰质炎AFP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并维持在1/10万以上.1996年以来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稳定在90﹪以上,其中90﹪以上的标本于7天内送达省卫生防疫站脊灰实验室.AFP监测系统有效地运作,为淮安市"无脊灰"状态的证实提供了有力证据.AFP监测系统的高度敏感性及较高的免疫接种率,使淮安市具备及时发现和对输入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快速反应能力及对野病毒传播的阻断能力.自1995年以来9月,未发现本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证明了本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在淮安市的传播被阻断.淮安市已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随着消灭脊灰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的循环应引起高度重视,虽然提高免疫接种及时率可以降低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病例的发生率,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要使用OPV疫苗,就会有大量的疫苗株病毒在人群中传播,这在防制脊灰的前期和中期,对抑制野病毒的传播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疫苗株的循环和在人体内的增殖,不可避免地存在变异而导致毒力回升,具有潜在的致病性.如果要消灭脊灰,不仅要消灭野病毒的传播而且要消灭人群和环境中的衍生病毒.因此,在消灭脊灰的后期应考虑停止使用现行的OPV疫苗,而研究和使用新型的脊灰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