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下简称农村三产融合),已成为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支持政策。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对于构建和丰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形势较之以往发生了新变化。农业农村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有待于进一步开拓。新变化随之而来产生了新的问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形势十分紧迫。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融合是必然出现的,只有通过产业间的融合、渗透,才有可能拓展产业发展的空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产生了农业劳动力的闲置,这也要求通过产业的渗透、跨界融合,将闲置劳动力融入到第二、第三产业当中去。如果继续让农业孤立发展,忽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业跨界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则难以摆脱其弱势地位,难以缩小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难以进一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因此,要在充分挖掘农业自身发展潜力的同时,拓宽与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空间,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目标。当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部分区域和部分领域有很多亮点,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速,但主体竞争力仍显不足,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尚不紧密;区域特色逐渐凸显,但农业的多种功能缺乏有效开发,品牌建设尚不完善;农村三产融合更加注重发展与生态环境、社会福利和文化的协调,但很多地区资源已经严重透支,很多贫困地区对农业具有的多功能潜力认识不足,发展办法不多;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精深加工产品能力不足、产品花色品种不够丰富;政策支持逐渐增多,但推进农村三产业融合的政策有待加强。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以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对策为出发点,以产业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多功能农业理论等为理论基础,系统阐述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所能取得的经济效应,采用层次分析以及耦合协调度分析等科学方法评价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利用典型案例分析方法分析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四种典型模式的内涵、机理及发生融合的契合点,提出可供不同主体、不同区域、不同业态选择的对策,通过对内源型和外生型主体培育的研究提出农村三产融合主体的优化选择思路,进而为农村三产融合的机制构建提供对策,并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通过剖析农村三产融合的目的、意义,梳理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发掘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领域可为本项研究所能借鉴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进而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一是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取得的进展进行回顾,二是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三是对影响农村三产融合的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四是对影响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有利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以体现乡村振兴“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标的可获取性、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为原则,设计了农村三产融合水平评价体系,并对相关指标进行了选取进而构建了综合性的农村三产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进一步利用耦合协调度对农村三产融合各层次间的协调程度进行实证分析,评价我国农村三产融合水平。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与传统单一的产业发展相比,通过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能带来一系列正面效应: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二是农业多种功能拓展效应,三是农村要素配置的改进效应,四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区域效应,五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效应,阐明发展农村三产融合的价值所在。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行对策性研究。一是通过农村三产融合模式分析为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外在形式上提供宏观的整体思路,并从主体、地区、业态三个角度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在模式选择上提供解决思路。二是通过分析内源型主体和外生型主体如何交汇在融合中,提出如何对不同主体进行培育,利用联盟博弈为不同主体间的合作如何进行优化选择提供对策思路,并在主体选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构建的对策思路。三是从延伸农业内外部的产业链条、开发多种农业功能拓展融合形式以及优化农村三产融合引导支持政策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