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患者不同体位的三维CT测量分析
目的:通过比较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患者在弯腰抬头和俯卧抬头位两种体位下三维CT测量的咽鼓管腔开放程度,为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患者的螺旋CT检查体位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我院12例(20侧)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患者弯腰抬头位和俯卧抬头位两种体位的颞骨CT数据,通过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分析,测量项目包括咽鼓管的开放长度和咽鼓管的开放体积,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患者患侧两种体位的咽鼓管开放体积和开放长度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单侧发病的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患者在两种体位下患侧和健侧的咽鼓管开放体积和开放长度两两对比,差别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弯腰抬头位和俯卧抬头位这两个体位在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患者CT检查对咽鼓管开放的体积和长度显露无差别,考虑到检查的安全性,我们会倾向选择俯卧抬头位。单侧发病的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患者患侧和健侧的咽鼓管开放的体积和显露也无差别。
第二章:鼻内镜下咽鼓管外侧成形术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经鼻腔入路咽鼓管外侧成形术咽鼓管外侧成形术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研究我科2014年6月至2016年10月行咽鼓管外侧成形术患者共21人(共22侧)。全部患者术前病史均大于1年,且经保守治疗无效,即使在安静状态下存在频繁或者持续的自听增强。手术方式:全麻下经鼻内镜操作,于咽鼓管圆枕外侧切开粘膜,于咽鼓管软骨外侧板和腱膜的外侧分离软组织形成一囊袋,植入自体耳屏或鼻中隔软骨,折叠成三层,缝合囊袋。术后随访大于2年,最长为4年9个月。采用DennisPoe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术后评分来评价患者术后的疗效,自听增强症状改善评分:1)完全缓解2)显著改善,效果满意3)明显改善,效果不满意4)没变化5)更差
结果:术后1年时Poe的评分情况:1)10侧(45.46%)自听增强完全缓解或仅有偶尔发作;2)8侧(36.36%)患者的显著改善,效果满意;3)2侧(9.09%)患者明显改善,效果不满意;4)2侧(9.09%)患者无变化。无患者症状加重。术后2年时Poe的评分情况:1)7侧(31.82%)自听增强症状完全缓解或偶有发作;2)4侧(18.18%)患者的显著改善,效果满意;3)9侧(40.90%)患者明显改善,效果不满意;4)2侧(9.09%)患者症状无变化。无患者症状加重。患者术后2年的Poe评分高于术后1年的Po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完全缓解的1例伴分泌性中耳炎,经置管后中耳积液消失。
结论:我们创立的咽鼓管外侧成形术是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有效的手术方式,但其长期比短期的治疗效果变差,仍需继续观察和研究进一步提高其长期的疗效。
第三章: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缩窄术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初步报告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缩窄术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我科行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缩窄术的17例(28侧)临床确诊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患者,诊断标准根据日本耳科学会咽鼓管专业委员会2016年提出的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的病史均大于6个月,且经保守治疗无效。手术方式:患者全麻,使用开口器打开患者口腔,暴露咽鼓管咽口。制备填充骨蜡的14号深静脉导管,裁剪到合适的长度。鼻窦器械里的上颌窦吸引器作为手术的置管器械,将填充骨蜡裁剪好的静脉导管作为置入物。在鼻内镜的引导下,将置入物经口咽或鼻腔缓慢小心地推入咽鼓管腔中。为了预防患者术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外地的患者同时行术侧的鼓膜置管术,鼓膜置管停留3-6个月后将会拔除。采用DennisPoe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术后评分来评价患者术后的疗效,症状改善评分:1)完全缓解2)显著改善,效果满意3)明显改善,效果不满意4)没变化5)更差
结果:17例(28侧)行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缩窄术手术的患者,其中12个外地患者(19侧)予同期术侧鼓膜置管术。术后随访3个月至10个月,术后Poe改善评分情况:1)18侧(64.29%)自听增强完全缓解;2)6侧(21.43%)患者的显著改善,效果满意;3)4侧(14.28%)患者明显改善,效果不满意;所有患者症状均有改善,无患者症状加重。
结论:咽鼓管置管缩窄术是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微创、有效的手术方式。
目的:通过比较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患者在弯腰抬头和俯卧抬头位两种体位下三维CT测量的咽鼓管腔开放程度,为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患者的螺旋CT检查体位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我院12例(20侧)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患者弯腰抬头位和俯卧抬头位两种体位的颞骨CT数据,通过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分析,测量项目包括咽鼓管的开放长度和咽鼓管的开放体积,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患者患侧两种体位的咽鼓管开放体积和开放长度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单侧发病的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患者在两种体位下患侧和健侧的咽鼓管开放体积和开放长度两两对比,差别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弯腰抬头位和俯卧抬头位这两个体位在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患者CT检查对咽鼓管开放的体积和长度显露无差别,考虑到检查的安全性,我们会倾向选择俯卧抬头位。单侧发病的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患者患侧和健侧的咽鼓管开放的体积和显露也无差别。
第二章:鼻内镜下咽鼓管外侧成形术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经鼻腔入路咽鼓管外侧成形术咽鼓管外侧成形术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研究我科2014年6月至2016年10月行咽鼓管外侧成形术患者共21人(共22侧)。全部患者术前病史均大于1年,且经保守治疗无效,即使在安静状态下存在频繁或者持续的自听增强。手术方式:全麻下经鼻内镜操作,于咽鼓管圆枕外侧切开粘膜,于咽鼓管软骨外侧板和腱膜的外侧分离软组织形成一囊袋,植入自体耳屏或鼻中隔软骨,折叠成三层,缝合囊袋。术后随访大于2年,最长为4年9个月。采用DennisPoe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术后评分来评价患者术后的疗效,自听增强症状改善评分:1)完全缓解2)显著改善,效果满意3)明显改善,效果不满意4)没变化5)更差
结果:术后1年时Poe的评分情况:1)10侧(45.46%)自听增强完全缓解或仅有偶尔发作;2)8侧(36.36%)患者的显著改善,效果满意;3)2侧(9.09%)患者明显改善,效果不满意;4)2侧(9.09%)患者无变化。无患者症状加重。术后2年时Poe的评分情况:1)7侧(31.82%)自听增强症状完全缓解或偶有发作;2)4侧(18.18%)患者的显著改善,效果满意;3)9侧(40.90%)患者明显改善,效果不满意;4)2侧(9.09%)患者症状无变化。无患者症状加重。患者术后2年的Poe评分高于术后1年的Po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完全缓解的1例伴分泌性中耳炎,经置管后中耳积液消失。
结论:我们创立的咽鼓管外侧成形术是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有效的手术方式,但其长期比短期的治疗效果变差,仍需继续观察和研究进一步提高其长期的疗效。
第三章: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缩窄术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初步报告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缩窄术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我科行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缩窄术的17例(28侧)临床确诊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患者,诊断标准根据日本耳科学会咽鼓管专业委员会2016年提出的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的病史均大于6个月,且经保守治疗无效。手术方式:患者全麻,使用开口器打开患者口腔,暴露咽鼓管咽口。制备填充骨蜡的14号深静脉导管,裁剪到合适的长度。鼻窦器械里的上颌窦吸引器作为手术的置管器械,将填充骨蜡裁剪好的静脉导管作为置入物。在鼻内镜的引导下,将置入物经口咽或鼻腔缓慢小心地推入咽鼓管腔中。为了预防患者术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外地的患者同时行术侧的鼓膜置管术,鼓膜置管停留3-6个月后将会拔除。采用DennisPoe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术后评分来评价患者术后的疗效,症状改善评分:1)完全缓解2)显著改善,效果满意3)明显改善,效果不满意4)没变化5)更差
结果:17例(28侧)行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缩窄术手术的患者,其中12个外地患者(19侧)予同期术侧鼓膜置管术。术后随访3个月至10个月,术后Poe改善评分情况:1)18侧(64.29%)自听增强完全缓解;2)6侧(21.43%)患者的显著改善,效果满意;3)4侧(14.28%)患者明显改善,效果不满意;所有患者症状均有改善,无患者症状加重。
结论:咽鼓管置管缩窄术是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微创、有效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