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梳理了在孙绍振知识背景上的百年来的文本解读三种风格的发展,一个是以叶圣陶为代表的作家经验风格,一个是以朱光潜为代表的学术理性风格,一个是将前二者结合起来的朱自清。在孙绍振的视野中探求三者的得失,继承了经验风格在文本个案分析上成果和理性风格的理论基础,在经验和理性结合的方向上,孙绍振从理性上更倾向于朱自清的成就。但实际上成为他的理论核心的却是经朱光潜阐释的康德的审美价值论。他在文本个案解读中,将康德审美价值论和黑格尔的辩证法融合,又将弗洛伊德的意识和潜意识观念,结合结构主义的层次范畴,形成了独特的观念和方法,在一系列经典文本的分析方面,超越了经验和理性风格的历史局限。孙绍振在对西方文论前卫解构主义去真理、反本质,对文学的否定,从哲学和美学上进行了批判。对风行一时的读者中心论,特别是无标准的绝对的“多元解读”的荒谬加以拨乱反正的分析。就是对于承认文学和文学性的俄国形式主义和美国新批评。并指出文本解读世界性的薄弱,其根源在于文学文本追求的是每一篇的唯一性,而理论则是普遍的概括性。所以在他看来,文学文本解读应该成为一门与文学理论有别的独立的专门的学科。在这个基础上本文系统归纳了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的几个要点,第一是传统文艺观强调的是真善美三种价值的统一,孙绍振则认为这三者绝对统一就没有艺术可言了,他提出了原创性的“错位”范畴。第二是他提出文本结构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三是他的叙事文学解读理论提出情节的构成在于打出常规,造成人物自身表层与纵深和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感知的错位。第四是他在散文理论建构上最具突破性地提出审美、审丑和审智的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第五,他的理论的特点还在于个有具体操作性,其核心是以多层次的具体分析还原抽象理论牺牲了的特殊性和文本的唯一性。他还将还原方法细化、衍生为感知和逻辑的还原、价值的还原、历史语境的还原和风格的还原等。孙氏的阅读理论对于推动整个中国大陆,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语文教学已经有了相当深广的影响。本文将孙绍振的文本解读实践和理论建构放在百年以来中国解读学历史发展中,放在全球性解读学的视野中,结合适当的文本的微观分析,阐释其在文本解读学的建构上的理论和实践操作上突破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