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溪河流域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 : 32次 | 上传用户:yangy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变化,这也给水土流失的产生和发展带来影响。将“3S”技术应用于水土流失快速调查,可及时、准确掌握水土流失现状,通过对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变化关系的研究,探索其耦合机理,对了解水土流失变化规律,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也为研究区水土流失防治思路和目标的确定,加快生态建设工作步伐提供了技术支撑。长江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流域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而且主要集中在上游地区。本文以上游的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3S”技术、景观生态学、灰色系统理论、Mann-Kendall秩次趋势分析法等,开展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水土流失时空变化过程关系的研究,取得如下结论:(1)提出了区域土壤侵蚀强度及其影响因子有效提取的技术途径和方法。基于“3S”技术,通过人机交互结合计算机半自动解译、绿色生物量指标结合野外标志校正、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析等技术手段,可实现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强度的有效提取,野外复核正确率达89.1%。(2)建立了土地利用状况动态变化评价方法体系。利用空间动态度分析、马尔可夫转移模型计算、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可系统地评价土地利用状况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1988至1999年间,土地利用各类型都存在着相互转移,其中以耕地向林地、草灌、园地转移和草灌向林地、耕地转移为主,陡坡地退耕还林100.73 km2,转为草灌65.18 km2,改为园地48.44 km2等;土地利用类型景观破碎度在增加,土地利用格局由简单向复杂转变,景观斑块平均密度由1.73增到16.19。(3)建立了土壤侵蚀时空变化过程评价方法体系。利用土壤侵蚀强度变化速率分析、空间重心转移分析、空间结构分形特征及稳定性分析等,可有效地分析土壤侵蚀强度时空变异过程。研究表明:各侵蚀强度等级年变化率由大到小排列次序为微度、极强度、强度、剧烈、中度、轻度;各强度等级斑块平均重心呈纬度变化幅度大于经度变化幅度的空间变化特征;除微度侵蚀外,其余侵蚀等级图斑的稳定性指数均呈增加趋势,表明各侵蚀等级在朝微度方向发展,水土流失状况趋于好转。(4)初步阐明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侵蚀强度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具有不同的土壤侵蚀率,侵蚀率较大的是园地、耕地、林地与草灌,而居民点、交通用地、水域等侵蚀率较小;景观格局平均形状指数和图斑数对土壤侵蚀结构的分维影响最大,而平均图斑面积对水土流失结构的分维影响较小。(5)初步探讨了流域水土流失驱动因素及其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表明: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香溪河支流高岚河小流域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5a平均值下降趋势;香溪河流域输沙量变化中人为作用贡献率为53.8%,而自然因素贡献率为46.2%,引起香溪河流域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为人为因素。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北京市不同功能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对北京市建成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该地区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pH值等与外来土
近年来,中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化速度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愈加尖锐。相关调查显示,在我国14岁以下儿童的第一位死因——意外伤害中,城市儿童比农村儿童面临更多的危险,更易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现有的城市交通网络已经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根据国际上大型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轨道交通对于缓解城
维阿切斯拉夫·谢苗诺夫(Viacheslav Semionov),当代世界著名的手风琴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谢苗诺夫作为当代俄罗斯手风琴音乐作曲家的杰出代表,创作并改编了大量优秀曲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建设正处于空前高速增长期。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的逐步完善,公路管理部门工作重心将
卷烟工业属非耐用品制造业,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卷烟生产国。卷烟生产是一个典型的生产流程连续的流程型生产系统。精益生产方式由于综合了单件生产方式和大量生产方式的优点,
金融全球化在推动全球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的金融动荡。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及其表现出的极强的传染性,使得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资本账户开放
张戒的《岁寒堂诗话》是宋朝一部极具理论价值的诗话。它不仅是诗话这种体例成熟的标志,而且对许多传统诗学问题在继承的基础进行了发展与创新,体系性地表达了张戒的诗歌美学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我国代表性的区域发展模式的特色、形成机制、发展趋势、绩效等进行比较与评价。回答区域发展模式的各自特色是什么,其相互间的差异是什么,这些特色与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一部分。进入21世纪的今天,科技的发展、网络的应用、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都促使外语教育肩负起了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的重任,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