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主体,承担着宏观调控、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诸多职能,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支配巨大的社会公共资源,其经费来源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导致单位所支配的财产与单位自身缺乏直接的权属关系,这种所有者缺位的特征容易带来公共资源使用缺乏效率、国有资产流失及贪污舞弊的风险。而内部控制在职能化管理管理的基础上,辅之流程化措施,形成多维、立体的管控体系,有助于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全面了解风险、降低风险,直至化解风险,提高单位的风险管控能力。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对于提高单位自身经营管理水平,进而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于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发端时间较晚,成熟度较低。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成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发展提供了微观基础。从美国政府公共部门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来看,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大致经历了初创期、形成期、健全期和完善期四个阶段,完成了最初由审计总署、政府主管部门监管到多元执行主体的转变,在借鉴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上,不断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业务范围、业务活动相对稳定,经费采取预算制,资金来源和用途相对明确,因此其风险种类和范围与企业明显不同,需要建立一套有别于企业内控规范。财政部经过近三年的研究、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后,与2012年11月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规范结合我国国情和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特点,将企业管理方法包括风险管理、流程管理等引入非营利性组织中,实现了内控理论的创新。同时,规范不同于美国《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不是从一般准则等基本理念角度对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进行规范,而具体到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层面,对预算业务、政府采购业务等有行政事业单位特色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给出了具体的规定。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过程的基础上,以内部控制要素为切入点,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归纳出行政事业单位有别于企业的管理特质,进而为行政事业单位推动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同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其次,介绍本文的研究基础,分别就行政事业单位的范围、业务活动及改革发展动态和内部控制理论进行论述,从而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业务发展的特点和今后发展的动态。再次,本文分别就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个内控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归纳二者的特点。最后为本文的结论,并提出了对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实务工作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