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十年记”(1.89-1.118)是古希腊史家修昔底德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卷一的一段离题叙述,它概述了从希波战争结束后至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前近半个世纪的希腊历史。毋庸置疑,这两场战争极大地改变了古代希腊城邦历史的发展轨迹,对后世的西方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鉴于它们重要的历史意义,战争间隔的50年希腊历史本该成为历史研究关注的焦点。修昔底德的“五十年记”是这段历史的主要史料来源,其他古代史家着墨甚少。因此,对“五十年记”的考察和研究,不仅可以复原这一重要时期的真实历史,而且还有助于剖析这位伟大史家的历史著述。本论文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导言、正文、结语以及余论。导言阐述了本论文选题的意义和价值,介绍了与研究有关的史料证据,概述了国内外学界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现状。第一章首先分析“Pentekontaetia”这一术语的来源、含义及使用。然后简要介绍了修昔底德的个人生平及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写作概况,并对他的史学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最后聚焦史著第一卷的写作特色与结构内容,并论述了“五十年记”之于首卷、乃至整部著作的重要意义。第二章是基于“五十年记”的文本考察。“五十年记”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89-96)从领袖个人的角度出发,关注希波战后雅典的强势崛起和斯巴达的战略收缩;第二部分(1.97-118)主要以雅典的扩张为线索,讲述为了维持霸权和帝国,雅典如何处理与波斯、斯巴达和自己的盟友的三方关系。修昔底德的写作动机十分明显:一是为史家在第一卷的核心论断提供可靠的历史证据,二是填补这一时期的历史空白,并且纠正史学前辈犯下的错误。有关“五十年记”的成书时间,尽管尚有争论,但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这段记载视作史家写作生涯末期的作品,其中渗透了史家对战争起因的思考与洞见。第三章侧重分析修昔底德在“五十年记”中运用的写作技巧。与希罗多德经常“离题千里”式的讲故事不同,修昔底德很少偏离主题,除非必要,“五十年记”便是重要一例,旨在插入事例,表明自己对战争起因的认知。史家采用对比的手法,从领袖个人和城邦群体两个方面突出雅典与斯巴达的巨大反差,为双方的冲突和矛盾提供了合理的解释。环状写作结构的运用表明史家的写作深受古希腊口述传统的影响,结构与主题的环环相扣,使得历史叙述更加引人入胜。第四章指出了“五十年记”写作最明显的两个缺陷——年代模糊和史实遗漏。尽管《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古典史学中编年叙事的典范之作,但“五十年记”却完全脱离了编年史的体例,文中几乎没有具体定年,年代框架也十分模糊。而更令修昔底德客观严谨的史家形象被人诟病的是,他遗漏了这一时期发生的众多历史事件,甚至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这两个缺陷的出现既与受限的篇幅有关,又可能是因为史家确实没有掌握足够的史料。第五章是本论文的重中之重,这一部分以“五十年记”为例,探讨修昔底德的历史写作。修昔底德使用“aitia”和“prophasis”两个词汇来区分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可见他对战争的认识和分析是独到的、深刻的,而“五十年记”正是“最真实的原因”(alethestate prophasis)的详细注解。修昔底德关于雅典的霸权和帝国的描述尤为引人瞩目,他既想强调雅典实力的增长和霸权的强大,又想避免读者对雅典帝国产生反感。我们从他的细节描述中可以依稀感受到史家的立场:修昔底德选取了有利于雅典的史料证据,借此把战争的责任推给了斯巴达。对“五十年记”中历史事件的选取和描述以及彼此间的关联,疑与史家本人对希腊历史的理性建构有关。第六章主要叙述了两次大战间近半个世纪的希腊历史。本章试图借助其他著作家的记述以及铭文史料找出“五十年记”中没有记载的历史事实,而非听从修昔底德的“一家之言”;重点论述了雅典帝国及其帝国主义、雅典民主制度的发展以及斯巴达的误判,以期复原真实的、全面的古代希腊历史。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指出修昔底德笔下的“五十年记”不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概述,而是主要探寻雅典人的扩张轨迹,其目的是为了证实自己关于战争起源的论断是正确的:雅典的“崛起”引发了斯巴达的“恐惧”,并最终迫使双方开战。“五十年记”的插入叙事实现了史家的写作目的,是其写作技巧的精彩呈现。余论部分着眼于时下的热点话题——“修昔底德陷阱”。从政治学和国际关系视角来看,它的现实意义远远大于理论意义;但就古典学研究而言,“修昔底德陷阱”无论是史实上还是学理上都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警惕大家不要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