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远程工作是信息网络通讯背景下兴起的一种新型工作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远程工作对于缓解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当前,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远程工作这一新型工作模式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互联网相关产业,完全可以实现远程办公。不仅是受疫情的影响的原因,远程工作因其自身优势,就业人数正不断增多。远程工作形态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程工作是信息网络通讯背景下兴起的一种新型工作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远程工作对于缓解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当前,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远程工作这一新型工作模式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互联网相关产业,完全可以实现远程办公。不仅是受疫情的影响的原因,远程工作因其自身优势,就业人数正不断增多。远程工作形态下,劳动者所从事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领域,无需操作大型机械设备,但是远程工作者仍面临着与传统职业伤害不同的职业安全保护问题,并且由于其自身职业特点的特殊性,难以直接适用现行职业安全保护制度,职业安全保护存在一定困难。本文的框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概述,主要介绍了远程工作的定义、特点及其分类,以及职业安全保护理论,具体包括职业安全权、职业安全保护的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远程工作形态下劳动者职业安全保护制度所面临的困境,首先介绍了职业安全保护制度的运行现状,具体包括立法、执法监察和权益救济三个点,其后介绍了远程工作的职业特性与传统工作时间制度及工作场所的冲突,以及远程工作形态下劳动者所面临的职业伤害救济问题;第三部分为域外远程工作的职业安全保护制度考察,介绍了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的远程工作法律制度,包括远程工作的法律定义、工作时间制度及职业伤害救济等方面的内容,并将国外实践经验与我国职业安全保护制度对比,提出相应的参考建议;第四部分为远程工作职业安全保护制度的完善建议,本文在现行职业安全保护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远程工作的特殊性,主要从工作时间制度、工作场所监督检查、工伤认定与保险救济三个部分分别对远程工作形态下劳动者所面临的职业安全保护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目的 编制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医护人员实施早期康复行为意向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为展开相关研究提供测评工具。方法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小组讨论形成初始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对上海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202名ICU医护人员进行调查。通过项目分析筛选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评估结构效度,最终确定问卷条目。计算Cronbach’α系数和重测信度对问
我国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民事纠纷案件不断增多,司法需求与司法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日益加剧,为缓解诉讼压力,繁简分流改革不断更新。繁简分流在民事司法改革过程中至关重要,通过将案件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分流,使其进入应有的程序进行审理,提高审判效率与审判质量,从而使司法资源与司法需求之间的紧张关系得以缓和,程序正义得以保障。一项改革措施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与此同时
个人信息是指能够识别特定自然人的信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原本分散的个人信息被大规模集聚,并产生巨大价值,个人信息的保护与利用的矛盾逐渐加剧。个人信息承载了自然人的人格尊严与自由意志,个人信息的个体属性要求在使用个人信息时应当尊重自然人的意愿,获取自然人的同意;个人信息产生于与社会的交互联通,个人信息的社会属性使自然人难以绝对控制其个人信息,更无法完全禁止外界对其个人信息的采集与利
目的:研究预防ICU肥胖患者获得性虚弱早期康复护理方案的构建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通过文献法拟定预防ICU获得性虚弱早期康复护理草案,然后经过讨论撰写调查函询问卷,运用德尔菲法对18名专家进行2轮调查函询,征求专家意见,确定护理方案。结果:2轮函询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平均值为100%,专家熟悉程度分别为0.92、0.96,权威系数为0.76、0.78;各级指标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79~0.797,均
人类社会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步迈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运作和发展以算法和海量的个人信息为基础,各种人工智能企业通过个人信息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增加了公民信息隐私权被侵犯的风险。本文以信息隐私权为切入点,探讨信息隐私权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新型侵权特征,再针对我国法律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借鉴美国、欧盟、英国的域外立法经验,试图探寻适合我国的法律制度。本文首先阐述信息隐私权的相关
自2017年林长制首次在我国部分地区展开试点以来,这项关于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的目标责任制度就受到广泛的关注。林长制起源于对林业生态建设中突出问题的解决方式的探索,又从“河长制”“湖长制”获得改革思路,从而有了“林长制”。林长制以党政同责、部门协同为基本思路,在部分林长制改革先行地区例如安徽、江西取得了明显成效。其后2019年新修订的《森林法》将“林长制”写入其中,2021年又在中央层面推出了《关于
国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环保问题却越发严峻,在此背景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应运而生。但受制于传统民诉直接利害关系的资格限定和立法的滞后性,当前司法实践中面临提起诉讼原告资格范围过窄、条件苛刻、配套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而环境公益侵害案件却频繁发生,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对已有的原告资格进行扩张,就成为研究的关键问题。本篇论文从我国司法状况出发,提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扩张的必要性;接着,探索原告资格扩
现阶段社会背景以及政治环境等空间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和调整,契约必须严守这一原则在执行上面临困难,在这一形势下,情势变更原则逐渐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由于情势变更原则在学术以及研究领域并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所以在法律环境内并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的规定。2009年,我国在颁布的《合同法司法解释(二)》中提到将情势变更原则作为正式内容进行应用。最高人民法院为了让各级政府适用该原则,在原则基础上制定规定。2020
抵押物转让规则作为抵押担保制度的重要一环,抵押物在转让时能否有效平衡三方利益是抵押担保制度之价值得到实现的关键。因而,为使抵押担保制度能够更好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法典》摒弃了我国长期坚持的限制转让模式,转而允许抵押物的自由流转,并明确了抵押权的追及效力以及转让价金物上代位规则的前置条件,使得抵押权兼具追及效力与转让价金物上代位制度的双重保护。相较于之前的立法,《民法典》对于抵押物转让的规范路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愈加发达,自然人姓名已经不再仅仅是区别具体个体之间的符号,特别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姓名往往在商业化使用的过程中凸显出极大的财产利益。在实践中,随处可见商标注册,还有字号,广告应用等均冠以姓名使用,伴随而来的是频频发生的搭载名人姓名抢注商标或未经许可将名人姓名商业化使用等社会现象,严重侵害了姓名商品化权益人的利益。我国司法实践已经认识到自然人的姓名权所包含的财产性利益,但囿于现有法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