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比较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根性修复与分支修复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希望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支:第一组为颈3、颈4神经修复颈5、颈6神经;将大鼠右侧臂丛神经从根部完全切断,将颈5、颈6神经从根部向远端分离并游离出约2cm长,将颈7、颈8及胸1向远端分离约2cm长后切断并去除。向上分离出颈3、颈4神经并将其向远端游离约2cm长后切断,将颈3、颈4神经离断处近端与颈5、颈6神经离断处远端在显微镜下用11/0的无损伤缝合线吻合。第二组为颈3、颈4神经修复肌皮神经,将大鼠右侧臂丛神经从根部完全切断,分离并游离肌皮神经至近入肱二头肌处,将颈5、颈6、颈7、颈8及胸1神经向远端分离约2cm后切断并去除。向上分离出颈3、颈4神经并将其向远端游离约2cm长后切断,将颈3、颈4神经末端与肌皮神经近端在显微镜下用11/0的无损伤缝合线吻合。第三组为完全离断组,将大鼠右侧臂丛神经从根部完全切断,将颈5、颈6、颈7、颈8及胸1神经向远端分离约2cm后切断并去除。左侧上肢作为正常对照组。术后观察大鼠行为变化。并于术后3个月分别检测大鼠双侧肌皮神经及腋神经所支配的肱二头肌及三角肌肌电图,测定其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随后取材做肌皮神经及腋神经组织切片以观察其组织学情况。检验各组结果呈正态分布者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1、一般观察:术后各组大鼠右侧上肢均有明显跛行,第一组及第二组术后实验动物右上肢呈伸直状态,行走时不能离地,至术后三个月患肢均开始出现抬举活动,行走时患肢可离地行走,直立时患肢肘关节有上下抖动动作,并逐渐都能出现洗脸动作。第三组术后患肢呈伸直状态,行走时不能离地,逐渐出现僵直、前爪内旋、内收畸形,行走时患肢仍不能离地,术后三个月时上述症状比较明显。另外,4只大鼠术后有伤口感染症状,经肌注庆大霉素治疗及伤口用碘伏消毒处理,伤口感染症状控制并愈合。实验过程中10只大鼠术后患肢出现皮肤溃疡,考虑为失神经营养引起,后经局部消毒处理,伤口愈合。但部分大鼠出现自残行为,致使患肢受伤甚至被自行吃掉,导致第一组4只、第二组3只、第三组2只模型失败,不能使用。因此最后进行实验数据检测统计时实际实验动物数量为:第一组6只,第二组7只,第三组8只。2、肌电图检查:第一、第二与第三组数据中相对应部分分别用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1)、右侧肌皮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时间与刺激电流强度之比值第一组与第二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一组小于第二组;第一组与第三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一组小于第三组。第二组与第三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右侧腋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时间与刺激电流强度之比值第一组与第二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一组与第三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一组小于第三组。第二组与第三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组小于第三组。3)、各组峰值电压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织学检查: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显示:根性修复组及分支修复组能见到散在的神经纤维,轴突及髓鞘界限不清晰;完全离断组内几乎见不到神经纤维。结论及意义颈3、颈4神经修复颈5、颈6神经与颈3、颈4神经修复肌皮神经两种手术方法后的功能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为臂丛神经根性修复提供了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