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各种因为导致的肺动脉瓣结构改变。造成右心室收缩时,肺动脉瓣无法完全张开.导致心脏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称肺动脉瓣狭窄.其发生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20%。对其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传统的采用外科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近年来由于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且在国内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旨在探讨经胸实时超声监测跨肺动脉瓣压差在经皮穿刺球囊肺动脉瓣成形(Perc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valvuloplasty,PBPV)术中的价值。为介入医师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指导介入手术的进行,评价PBPV的疗效,为介入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增加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提供依据。
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月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先心病诊疗中心进行PBPV手术的80例患者。采用美国PHILIPS公司IE-33及德国西门子公司SEQUOIA-512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S1-5MHz、S3-8 MHz及V2-3MHz,进行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按入组标准筛选出入组病例。将入组患者依据跨肺动脉瓣压分为轻中重三组。所有入组患者术前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超声观察大动脉短轴切面、肺动脉长轴切面及剑下右室流出道长轴切面,分别测量肺动脉瓣环内径及跨肺动脉瓣压差。超声全程监测PBPV手术,分别于肺动脉瓣球囊导管置入前、后及每次扩张后分别应用CW测量跨肺动脉瓣压差。首先将球囊导管置入前、后的跨肺动脉瓣压差进行对比,以确定球囊导管置入与否对压差是否造成影响。再将每次扩张后测量的压差与扩张前及前一次扩张后的压差进行比较,观察每次扩张的疗效。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统计结果均以P<0.05作为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结果:本研究共筛查肺动脉瓣狭窄患者243例,其中80例(32.9%)适合进行PBPV手术,纳入本研究。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2.5-46岁(平均9.6±12.5岁);轻度狭窄:24例(30%),中度狭窄:37例(46.3%),重度狭窄:19例(23.7%);二维超声心动图能清晰地显示心脏导管在心腔中的位置,本组心脏导管呈强回声。未充盈的球囊导管回声较心导管更强,充盈后的球囊导管在回声略减弱,但仍可以清晰显示。
本组9例(11%)合并卵圆孔未闭(PFO),术前超声CW测得不合并PFO的71例PS患者跨肺动脉瓣压差78.4±32.4mmHg,合并PFO的9例跨肺动脉瓣压差76.5±29.3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超声测量及造影测量肺动脉瓣环直径分别为20.4±4.8mm及20.1±3.7mm,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轻、中度组球囊导管置入前、后跨肺动脉瓣压差:置入前分别为37.7±3.3 mmHg及69.8±16.7 mmHg,置入后分别为38.1±3.7mmHg及71.9±15.4 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肺动脉瓣狭窄组扩张导管置入前、后跨肺动脉瓣压差分别为123.2±36.5mmHg及139.2±22.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进行第一次球囊扩张后,轻中重三组患者的跨肺动脉瓣压差分别为24.7±8.1 mmHg、35.7±12.9 mmHg、74.1±15.2 mmHg,较扩张前均明显降低(P<0.05);进行第二次扩张后,轻中重三组患者的跨肺动脉瓣压差分别为11.7±5.6mmHg、25.8±9.9mmHg、46.7±13.6 mmHg,与扩张前比较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第一次扩张后的跨肺动脉瓣压差比较,均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行第三次扩张后,轻度狭窄组患者的跨肺动脉瓣压差为10.9±4.9mmHg,与扩张前比较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第二次扩张后的跨肺动脉瓣压差比较无明显降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重度狭窄组患者的跨肺动脉瓣压差分别19.2±5.5mmHg、28.7±10.4mmHg,与扩张前及第二次扩张后比较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本研究表明1.二维超声心动图能清晰地显示球囊扩张导管在心腔中的位置,球囊扩张导管呈强回声;2.PFO对PS患者的跨肺动脉瓣压差无影响;3.不同程度的肺动脉瓣狭窄患者跨肺动脉瓣压差在球囊导管扩张术后明显降低;4.轻度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两次即可达到手术评优指标;5.超声实时测量跨肺动脉瓣压差对PBPV手术有指导作用。